接棒 (小说)
那个夏日,阳光浓烈,汀发驾车上石帽岭,口渴的厉害,就到水屋讨水喝。夏天最解渴的凉开水没有了,白开水正在烧滚,奇烫,不易凉,林老汉为汀发而着急,拿了两个搪瓷杯,把水回倒,边倒边吹气,他感觉这样下去,速度太慢,就取了一脸盆的清水,把搪瓷杯浸在里头,他还是觉得这个土办法不行,就提议说,要不我取一点井水,可能凉意更足,汀发不想麻烦老汉,摆摆手说:不用啦,不用啦。站在身旁的汀来支招说,不要心急,越是心急,越口渴,心静自然凉。
汀发张口小试一下,果然开水凉了,汀来提醒说,先要小口,不要猛喝牛饮下去。汀来接着说:夏天喝白开水,妙在第二口,第一口先把干得沙沙发响的嘴巴润一润,第二口呼地来一口,淡白温润的舒服。心急的汀发没空听汀来文绉绉地说理,丝毫也不透着生分,没有正襟危坐,大大咧咧的他,不拘小节地端起大碗,先在水缸里舀水,嗞溜吸一口,甜而冰,满嘴冰凉,嘴巴里发出滋滋响声,略痛略快,太阳穴都冰甜得发痛,边饮边抹着嘴巴说,这才叫真痛快。然后,他又徐徐喝第三、第四口,咕咚咕咚下肚,好像满嘴甜丝丝的,忍不住自言自语大叫:再来一碗呀。他似乎彻底解渴了,已经把这个炎热的夏天都喝进肚子里。
林老汉看到消暑热去郁烦的他,一副特别舒适的样子,也开心地笑了。水屋里充满快乐。在林老汉的贫寒岁月里,这个不经意瞬间,助人的快意,他顿时“不亦快哉”,人生的美好境界,不过如此。他的皮肤不再细腻,而眼神却有光泽。
水屋里,冬天不是无情的,在外表冷酷的背后,是一杯杯热水之下脉脉的温情。林老汉的冬之梦是酣甜的,是笑靥如花的,那梦里有繁花似锦的春,有蓬勃生机的夏,硕果累累的秋……
林老汉的义务免费水屋,就位于福建沿海的一个美丽海滨小镇。兴化湾畔,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圃田沿海乡村公路,穿行在大憨山下,她叫埭汀公路,这条乡村公路日益繁忙了起来。
为了给兴建东风水库的村民们饮水提供方便,早年的林老汉汉高,就在石帽岭附近开设简易的义务供水点,那时还不叫水屋,只是水屋的雏形。
东方水库筑坝土方来自汀来的家乡汀枝的一个叫乌宅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原先拥有一座小山丘,覆盖了一层厚厚实实的红土壤,它富有粘性,最适合垒坝之用,几个月后,整个小山丘被削平了。幼年的汀来,看过取土的劳动场面,父母拉着一种叫鸡公车的单轮车,一趟又一趟地不停搬运,运到十里开外的库区,为了多挣工分,他们赶得汗流浃背。经过乡亲们两年奋战,水库建成了,也成了乡村的一处好风景。
那年头,乡亲们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以为多子多福,就越穷越生。而土地
极少,集中在南山、后山和深山仙济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显现,土地紧张了,于是,在70年代末,围海造田也摆上了议事日程。
随着埭汀水泥公路不断完善,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冬夏水屋的新面貌新气象:小小水屋,与时俱进,早就通上自来水了,用上电磁炉了,烧水不再费劲,问题是烧得水没人喝了,因为路修好了,养路工工作的不断深入了,路上没有什么灰尘了,步行的人极少极少,骑自行车的也极其少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条件变了,存在的,经过调整,存在的依然是合理的。冬夏水屋面临着“转型升级”与功能调整,它的善心功能没变,始终如一,此外它渐渐成了老人活动中心。
冬夏水屋并不寂寞孤单。闲聊时,汀来得知林老汉的一些往昔。林老汉叫汉高,有人亲切唤他为人见人爱的“汉堡”,他最牵挂三个女人,“一位自然就是女儿了,还有两位是谁呢?”小曦很想知道。“另外两位分别是金艳和金雁。”“她们是谁呀?”“前者是汉高的义女,后者是汉高的养女。”“那养女为何不与汉高生活在一起呀?”“说来话长啊。”
流落在秋雨区乡镇公交站附近的那个女人就是义女金艳,她表面上看没有异样,其实她是一位失忆女,镇里派人管理公交停靠站,谢姓女职工把常客金艳当作姐妹,悉心照顾她,并联系汉高领回。金艳年少时,时常跟在当媒婆的外婆后边,走东家奔西家的,成年后,在一家新华书店上班。内退的她,就以媒婆自居,常常拉住路人,问东问西的,热心拉红线、拉郎配。失忆的原因,据说是因为过于想念常年在深圳办公司的儿子文渡。金艳的大哥叫文维,是汉高亲密战友,在一次意外中因公牺牲了,文维托付汉高照顾视作家中珍宝的最小妹妹金艳。金艳的丈夫不辞而别,一直没有音讯,儿子文渡虽是男孩,心思却陡然成熟了,他爱屋及乌,他常跟在书店上班的母亲身后,耳濡目染的,爱上阅读,他深信: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因为他找准了生命中的坐标,没有迟疑,阅读既可抵御他生活的无聊,也收复了他人生的失地。当他把阅读作为适合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之后,迷失在阅读中,也就是陶醉于生活中了。文渡终于成才了。从小缺少父爱的金艳认汉高为义父,神智清醒时的她常在水屋帮这帮那的。文渡一直动员母亲在深圳生活,想要孝敬她,可是没有如愿。文渡几乎每年都数次抽空回家探亲,除了感恩汉高外,就是不放心母亲金艳,每逢此刻,汉高总是让文渡安心在外打拼,他会照顾金艳的;文渡不但从物质上关心汉高,一次次想给他大笔的钱,却都被婉拒了,文渡又在精神上“赡养”汉高,电话来来往往的,嘘寒问暖,亲如父子。文渡再三央求汉高,要接他去厦门安度晚年,汉高不应允,说,还是家乡好啊,在外的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眠床结实安心呀,习惯的东西,才舒适的呀,才有幸福感呀。文渡熬不过他,就由着他的性子了,不强求。
金雁是汉高的大养女。金雁出生不久,就被逃避计生的生父趁着夜色遗弃在汉高的门外。长大后,金雁沉鱼落雁,名闻遐迩,她是水屋的一枝花。安边的一位叫俊铭的退伍军人看上她了,俩人情投意合的,而男方父母横加阻拦,一直不同意这门亲事,说什么金雁来路不明,如果生父生母有遗传病,那岂不是断了林家的烟火。俊铭在厦门谋事,非金雁不娶。婚事僵持了一阵子。看好俊铭的汉高主动开明地表态,不会让俊铭倒插门的,而且还说,只要金雁的生父生母能够提供可靠人证物证什么的,就可以领回,他分文不取,不求回报。汉高的高风格感动了金雁以及她的生父生母,金雁回到了在厦门做生意的体格健壮生父生母身边。俊铭明媒正娶了金雁。二十多年前,金雁曾回到俊铭的安边老家生育孩子,她的夫家就在路旁,那时的她,不时热心为路过的摩托车上坡时,助力一把。深得好评。人们称赞金雁的同时,也赞许汉高,说他“好坪下”“好告头”(方言:意为好榜样,言传身教。)金雁是个家庭主妇,没有固定职业,收入有限,厦门高消费,有时入不敷出,这令汉高牵肠挂肚的。
汉高的二养女嫁到仙油,她叫金漾,外孙女由他取名,名唤金湄儿。金湄儿自小就奶声奶气地叫着:汉堡姥爷,汉堡姥爷。
女儿们正在为猴年开春汉高的八十大寿筹办中。金湄儿说,打算给外公一个大大的惊喜。邻里乡亲以及受恩惠的一些路人,也将感恩出手。估计,届时的水屋一定热闹非凡。
水屋洋溢在一派浓浓的喜乐中。
冬夏水屋的去留,萦绕在汉高的心头。汀来与汉高交流时,透露这个信息。汀来觉得有点突然,问:怎么会想起这么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汉高不无无奈而又感伤地说:以前,水屋的确做了一些善事,义务服务了路过的群众。如今经济发展了,水屋的“业务”也萎缩了,渐渐冷清了,是“退市”的时候了。汉高主动向汀来提及一件事,他说:埭投派出所在马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据群众报案,在水屋现场查到个别青年人混杂在水屋(现为石帽老人活动中心)聚众赌博,被治安处罚了;有人对水屋颇有怨言,认为水屋变味了变样了。此后,民警在民情走访时,拜访了他,并征求他对水屋去留的看法。汉高中肯地说:此事让他冷静反思了一番;水屋的边缘化,至少说明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至于水屋的去或留,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虽然水屋是他一手“打造”的,但他没有权利左右它的未来。汀来弱弱地说:那谁可以决定它的前景呢?“也许是时间吧?也许是与水屋有关的人群?也许是别的什么,我也说不清了。”汀来看来,这一问题好像无解,又有别的可能,不是说一切皆有可能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宣布它的消亡呢?反正水屋是大家共有的美好记忆吧,就给它一定空间吧。汀来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水屋赶尽杀绝的呀,面对不少事物,为什么有用的时候,人们想到了它存在的价值,而当它繁华过后,人们却一定要以种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无情抛弃它,哪怕它仅有一丁点小小的不足。难道只有它的消亡,才能腾出新的空间吗?有的事情不是只有是与非,就没有第三、第四种的选择吗?
时间最公道,能说明一切。最近一条好消息在水屋不胫而走。2015年年底,秋雨区“三下乡”将在冬夏水屋附近开演,拉开该区“三下乡”系列活动的序幕。主办单位为秋雨区政府,承办单位为金湄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汉高获邀参加。汉高私下猜测,这个公司莫非就是外孙女办的?他没有对别人言及此事。
该活动压轴节目是一出关于冬夏水屋的小品。再现了水屋的脉脉温情的一面,引发了群众的美好怀旧的情思。这是对水屋的一路走来的最大认可,汉高眼眶饱含热泪。正当汉高情不自禁时,主持人邀请他上台,与观众见面。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终于见识了这位“默默无闻”的好人。汉高被要求不要即刻离开,也许有好事等着他。主持人甜美的声音响起:下面有请区委宣传部领导为观众宣布一件大喜事,有请郝部长。
郝部长迎着现场观众期待的目光,郑重宣布:为了弘扬我区优良传统,做大做强爱心品牌,经区委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即日起,成立冬夏水屋留守儿童基金会,聘任林汉高先生为基金会的名誉会长。有请林先生前来领取聘任证书。观众的掌声一浪盖过一浪,节日的气氛洋溢在整个现场。一些人窃窃私语,说,好人有好报呀,好人有好天地的呀;汉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公益事业交给他,我们放心。郝部长同时宣布:金湄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冬夏水屋留守儿童基金会注入首笔爱心款5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基金会即日起正式运转了。有请该公司法人金湄儿接受注资证书。
时尚的金湄儿一亮相,把现场观众的激情都点燃了,有人兴奋,赞美她好身段好脸蛋好颜值,有人感叹她年轻有为,有人惊奇她好气质高品质,她高贵端庄,人美心更美。情商、智商都高。事业高调,做人低调。
在看脸刷脸时代,高颜值自然得天独厚。金湄儿大都时候比较素面,很少化妆,这里面有一种自然美,它是最深邃的东西。即使化妆,也只是淡妆,她不愿意像一些女人,花在化妆上的时间往往比做家务的时间还长,有的女人画着深深的浓妆,金湄儿感到深深的恶心。金湄儿化妆少,更能让人找到真正的五官端正,而不只是用浓妆撑着。她平时不苟言笑,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同事背地里都叫她“冷美人、冻美人”。
穿上短裙的金湄儿,更是美丽绰约,等于笑眯眯的演播者。女人的水土、女性的民族、姑娘的审美、女子的爱好,都会在或长或短、或明或暗地在的金湄儿裙体上展露出来。精致短裙,搭配长靴,靴子上沿儿,到裙摆这一段,几乎露出了整条健美的大腿。大腿上只套一条薄如蝉翼的长筒丝袜,这层织物外边,就是无边秋色。为了漂亮、性感,可爱的金美儿情愿为美丽而“冻人”。冷,也要这么穿裙子!青春的火焰,在金湄儿的胸中在怎样燃烧。难道她就不冷吗?冷怎么了?她照样肤如凝脂、面如桃花、轻轻一笑,足以征服身边的男性。显然,金湄儿女性的魅力,早就超过了一般的明星。
“冷美人”也有热情的时候。同事中,有人因病没有上班的,她听说后,经常借故去打探消息。平日见多了她的冷若冰霜,乍一热情,有的还真有些不适应,在一次她询问人事科长过后,他费解地说:“金姐,这只是个临时工呀。”临时工王小力自幼丧父,与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他辍学的原因是十年前他姐姐出<A href="http://auto.ifeng.com/" target=http://mail.126.com/js6/read/_blank _href="http://auto.ifeng.com/">车祸身亡,他没有了收入来源,尽管这样,他依旧想法设法让母亲先填饱肚子,流浪的他,路遇“冷美人”后,生活才渐渐改观,他的母亲也渐渐有了笑容,母亲的笑容,在讲孝道的王小力看来,就是最好的回报,他的生活虽然苦一点,但他的心是甘甜的。
金湄儿果然是汉高的外孙女啊。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的知情的村民们啧啧称赞。公孙同台,令人称奇。有趣,有看头,有榜样。
汉高的好事一桩接着一桩,挡都挡不住。汉高的好事,不止成双。
纳税大户的金湄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金漾集团的子公司(以金湄儿的母亲金漾命名),该集团董事长就是金湄儿,单身的她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家发迹,目前,该集团下属公司还有闽海股份有限公司(含北海渔村)、秋雨红木有限公司、秋雨木业有限公司、秋雨银业有限公司等,多种经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金漾集团于2015年圣诞节前夕,成立了市级汉高美德少年奖。市里电视台做了实况直播了,同一时刻,收看节目的汉高接到外孙女的电话,公孙异口同声地说:祝贺,祝贺,真的太好了。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呀,前浪衬托后浪高。
汉高知道外孙女的办事风格,像他自己,都是做了再说,或者做了也不说,为什么一定要说呢?
也许是目睹耳染的缘故,自幼就在外公家生活的金湄儿,对于水屋特别有感情,也喜欢帮这帮那的,一副小当家的模样,小嘴巴可甜了,姥爷长姥爷短的,叫得可欢了,有人赠送喜糖什么的,金湄儿接过小手,先往姥爷满是胡须的嘴巴里送,路人总喜欢她小天真小顽皮的性情,也不吝啬称赞她,说她真是孝顺,姥爷汉高每逢听到路人夸奖孙女,喜滋滋的,不吱声,只是抿着嘴,点了点头。汉高的乐善好施的基因传承到金湄儿的身上。成年后,她渐渐地淡出水屋,可是路人不时地念叨起他,此刻汉高总说,她忙,会回来的,来看望乡亲的。
忙于创业的金湄儿,没有“单身狗”怎么活的烦恼。她身不在水屋,而心却在,时时的。她因乡亲想乡愁,因乡愁想第二故乡水屋,山水有相逢,乡愁遇知音。每逢忙中偷闲,与乡亲聊起水屋,她就迫不及待地分享水屋往事,暗地里,就想着为水屋做点什么。
水屋其实就是石屋。因陋就简,与周边的石屋相映成趣。石帽自然村里,各具特色的一栋栋石屋,也是金湄儿时时牵挂的乡愁。每逢探望姥爷汉高时,水屋边,村道旁,不少石厝被拆,石条随意丢弃,此情此景,她心潮难以平复,多想把独具特色的“空巢”石屋利用起来,保护起来,免得被拆一栋,少去一栋,徒留遗憾。金湄儿提醒自己,绝不能在自己的手中毁掉石屋。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对石屋水屋印象因大量失去而变得遥远、模糊、陌生,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对石屋水屋印象,因缺少保护,使得仅存的少量,在时光打磨下,残缺不全,铅华褪尽,面目可憎。这一份独特的乡愁记忆,是那么的可贵。它们是时光的珍馐,留给我们和后代,慢慢品尝。
一个周末,金湄儿漫步石帽小村庄,途径美元家时,只见他家路旁两尊石狮子守卫着渐渐破败的石厝,旁边一栋水泥洋楼拔地而起,她高兴之余,不免为被拆去的这一栋石屋而心酸,它承载着金湄儿童年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曾经在这儿,一位来自汀枝的渔妇,她在石屋旁卖牡蛎,好奇的金湄儿看见牡蛎中有小虾在跳跃,渔妇懂得湄儿的小心思,看准时机,迅猛用右手的食指与中指,把畅游中的小虾一次性地夹捞出来,连同牡蛎水,以及少量的牡蛎,赠予金湄儿,并告诉她,说,那牡蛎水很鲜甜,可以让大人煮着吃。金湄儿从此留下了鲜甜而美好的记忆,在心中暗暗佩服这位外表不起眼的渔妇,觉得她的二指功非常了得,对这位民间平民高手刮目相看。
近年,沿海地区掀起“翻建”风,空置的石厝陆续被拆除,修缮费用高的石厝也陆续重建。金湄儿索性带领公司的文化创意总监等,以水屋为中心,南下汀枝宫边,北上土投溪顶,西至西山,东越蜿蜒东去的水渠,仰望天云洞,俯瞰湖东一带的利洋西各等,就这样不辞劳苦,略带忧伤地四处走走看看,专项调研秋雨区石屋的存留情况,特别考察“空巢”石屋。金湄儿边走访考察,掌握第一手翔实的石屋材料,之后及时地分门别类,整合存档,边设想边规划着,下一步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些难得的石厝,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既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又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金湄儿的记忆中,姥爷的水屋周边,地处山海之间,物产并不丰富,沿海的田地甚至带着盐碱的气味而显得有点贫瘠。出生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偏爱形形色色高高低低各有千秋的石屋;在北起兴化湾南至湄洲湾的圃田界外,这些沿海地区的寻常石厝随处可见,数不胜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都住着“四目厅” “三间厢”“厝趴斜”,偶有几家富庶的,还盖了“五间厢”、“七间厢”,占地近千平方米,左右侧为房,中为厅堂,后厅用作厨房、仓库,泥地铺了红色的八角砖、四角砖。在汀枝和潘仔一些村里,“五间厢”、“七间厢”堪称豪宅,这些石头砌成的房子,一眼望去,这些石屋自有一派古朴而坚韧的气度,犹如农民骨子里蕴含着的坚韧、刚毅性格。它们是农民们眼里的一袭华美的袍子,而不佳的卫生条件、短缺的下水道排污设施等,就像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时移势易,昔日豪宅,却成了“好窄”,因为它“爬满了虱子”,于是村民们纷纷想脱下这件“华美的袍子”,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一个字:拆。或两个字:空巢。华美的袍子,不永远华美,金湄儿由此想到自己的公司,为了让公司永远拥有“华美的袍子”,就得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否则,也会“爬满了虱子”,成了“空巢”。
大都石厝保留着朴实精美的手工技法,石墙被码得结结实实,足以抵挡风雨的侵蚀;它们犬牙交错的,形如宋瓷冰裂纹,经久耐看,越有历史风霜,越古朴有看头。有的下端石头砌墙,顶层是红彤彤的瓦片,气派大方,典雅清丽。墙角屋后,冬日腊梅在安静地绽放,绽放着芬香,洋溢着农家的富足与祥和。小时候,金湄儿与伙伴们常在石厝里嬉闹,尤其是过年时,一大家子聚在厅堂,倾听姥爷唠嗑陈年往事,有时还特邀汀枝的张金造这个民间说古艺人,上门讲《罗通扫北》、《薛定贵征西》、《定军山》等故事,讲石帽风水石的民间传说;过年的贡品要摆好几张八仙方桌,石屋的年味儿十足。小朋友们进进出出嬉戏追逐,无比欢乐,嘻嘻哈哈的声音此起彼落。
如今村道静谧,两侧取而代之的是密集洋楼,多数是五六层的“洋房”。在楼房的夹缝中,兀立着一些石厝。石厝前,三两簇炮仗花,顺着石柱蜿蜒而上,在骄阳下绽放,给石厝增色不少。在总体上看,金湄儿感觉到石屋有所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形影孤单,昔日的辉煌,渐渐走远。在水屋不远,数百米开外,金湄儿发现一栋石厝,仅一层楼,被称为“四目厅”,进深两间,面阔三间,中轴线上是厅堂,两旁各有两间厢房,房前还有一条斜纹的石子路。据说去年初,“四目厅”被推倒,修建了一栋水泥楼房。金湄儿得知,近年,水屋周边村庄,村民们收入提高了,有条件改善居住环境,这些石厝陆续被拆,建起高楼,小村里石厝只剩20多栋,长年得不到保护,如果倒塌,再也不可能恢复。仅存的石厝真的不多了,它们大多用条石砌成,连窗棂、水井、鸡鸭小栏、牛棚羊圈等也是岩石垒砌的,至于土地公公的祭祀台、或小庙等,清一色是石头的天下,所用建材非石头莫属,但一些老旧的石头房,已然颤巍巍的,有些已被夷为平地,石条散落一旁,不再宝贵被收拾好。
金湄儿的紧迫感与日俱增。金湄儿以为,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永驻心田里的,可是如今蓦然回首,一些石屋不知不觉之间就要销声匿迹了,金湄儿想要赶快伸手去抓,她担心,它们就要悠然远逝,永远失去了。信息时代,工业时代,大数据时代,使得人类注定要抛弃农业社会安静恬淡的梦想,转而对迅捷、轰鸣、五光十色侧目而视,欣然接纳,忘乎所以。水屋周边的村民们在日益沉浸在现代化、机械化和物质化的生活中。爱怀旧的金湄儿因郁闷而感慨:难道“水屋人石屋人”处处时时都要追赶现代化、物质化的步伐吗?要不要为了念想而留点什么?让它们处于原先状态,譬如石屋、水屋,不要让它们成为自己一次又一次重访的梦境。心灵需要的是安静而不是嘈杂喧嚣,只有在静寂中,你才能重温童年的梦。面对石屋、水屋,金湄儿一遍又一遍想要倾听内心的声音。石屋中的柴火灶与风箱,石屋中的趴铁路游戏,石屋中的叠红团比赛,石屋外露天厕所人挤人、乱插队、放鞭炮,等等,犹如在昨日,欢声笑语就在耳边回荡。金湄儿不禁莞尔一笑。水屋、石屋所给予她的是与非,怎能轻易忘却呢?
认准的事儿,金湄儿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曾经专程走访陪秋雨区的文化以及建筑学者,他们的观点是:圃田秋雨区的石厝,可媲美英格兰古堡。福建文化学者吴先生告诉金湄儿,他长期关注圃田特色民居。他说,圃田的传统民居有红砖厝、石头厝等。虽然建造时间大多在现代,但是相比其他地方来说,独具一格,是手工打造的精品。圃田秋雨区的石厝靠海,海边风大,石子路旁,石厝大多只有一层,石墙犬牙交错,窗户不大,连窗棂也是用石柱围起的,可以防贼,这与英格兰、苏格兰一些靠海的城堡相似。但近年,圃田的石厝越来越少,而在英格兰、苏格兰,石头城堡的外观保护得很好,内部整修一新,改建成咖啡吧,修葺了很温馨的壁炉,播放着各种音乐,成了特色鲜明、辉煌灿烂的建筑,虽然只是乡下老屋,却能接待外国政要,让人深深体会到当地人对历史、文明、祖先的敬畏。英国的传统酒吧有的修建于16世纪,这些石头城堡老屋闻名遐迩,不少人慕名而去。吴先生告说,在乡村改革中,旧村改造时,可以清掉一些脏乱差,增设地下污水管道、化粪池等,改变脏乱差的现象,但不能拆掉石厝,石厝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应当成片保留,像英国的石头城堡让人慕名而来。吴先生的一席话,对金湄儿酝酿中的石屋保护方案,极有启迪,她顿时豁然开朗。她知道,一栋栋石屋,承载着农民一生的情感,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它们就是农民们的一张张的脸,充满沧桑感,石屋有情石屋老。结实的、一丝不苟的石屋,是农民为人处世的写照。这些星罗棋布的石屋,像珍珠散落在圃阳大地上,在大憨山山麓,给乡亲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住所。许多石屋,不是一次性完工的,而是断断续续盖了好几次,它们是村民省吃俭用的见证。村民们倾其一生的所有积蓄才盖起来的,石屋就是村民的人生最得意杰作,是村民人生价值的物化。石屋盖得越高越大越气派,越能显示村民的能耐。石屋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象征意义,意味着这个农家、这个家族的兴盛荣耀,可以藉此光宗耀祖,光大门庭。所以有的石屋被拆掉,也许是出于主客观的无奈。村民们对于石屋,绝对是有感情的,迫于攀比、宅基地紧缺或提升生活质量等压力,亲手拆掉石屋,肯定于心不忍。
金湄儿初步打算利用省市幸福家园的好政策,发展乡村旅游,把成片的石屋保护好再推出去,造福乡亲们,了却姥爷的心愿,把石屋古朴的美,发挥到极致,唱响姥爷恋家的歌谣。石帽自然村是个沿海古寨新村,这里气候适宜,山清水秀,水源充足,无工业污染,长寿老人居多。2015年底,金湄儿捐资,在该村的寨顶上,辟建一处休闲公园,村民们常来此处休闲、健身。
金湄儿对石头情有独钟。她带着一种石头一样的坚忍不拔和一份静默淡定,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金湄儿与埭投人一起,为省级试点小城镇的建设,出谋划策。金湄儿身上,正烙着埭投人的石头印记,怀着石头的性情,凭着石头的精神,参与到滨海重镇的建设中来。。
2016年元旦,水屋二代代表大会在埭投镇召开。镇村干部们做了大量细致的摸底工作,这项工作,与留守儿童摸底工作一并进行。数十年来,埭汀线上的路人,两三代都得到了水屋的“恩泽”,水屋已是他们共有的美好回忆,共有的精神家园,无法割舍,成了乡愁。不少与会者表态说,这个首次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开得很有意义。水屋成了美好、公益的代名词,人们普遍对它怀有好感。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就是怀旧与感恩,此外,就是石屋的精准保护,提上议事日程,目的是集思广益,让它们早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造福百姓。
金湄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网上水屋以及特色民居石屋都上线了,名称叫水屋石屋频道。人们不再担心水屋和石屋的去留问题了。它图文并茂,点击量节节攀升。不少人把它转载在微信上,它狂长了。
永远的水屋,永远美丽。永远的石屋,永远乡愁。
美好的东西不会偃旗息鼓的,水屋就是如此的。水屋又将渐入佳境。
普普通通的石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大开人们的视野。不少网友留言说,身边的它们,居然这等美好。
互联网时代,信息飞速传播。水屋石屋频道上,有人留言质疑,拍砖,灌水,年轻的金湄儿,咋这么有钱?它来自她的创业?来自父辈?来自炒股?来自淘宝?不少人都在猜测她的发财致富的门道。
据小道消息,金湄儿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赠与。网友不解,为何自己没得到赠与,偏偏她为啥有这等好运气?她被人肉搜索,被揭底了。到底是谁赠与了?
据说:学生时代,特别是大学时代,一向热身公益活动的金湄儿,乐当志愿者。定期去大学附近的一所老人公寓做志愿活动,其中,一位海外归来的女富婆,临终前,遗产做了公正,遗嘱交代,遗产全额赠与十足忠诚万度负责的金湄儿。
流传另一个版本:金湄儿在一次公益活动途中,拾到了一块奇石,价值连城。
第三个版本:金湄儿买彩中大奖了。
水屋石屋频道首页,“感恩社会,感恩时代”八个鎏金大字,闪闪发亮。
乡亲们奔走相告:汉高的水屋,有人接棒了,后继有人啦,这是莫大的喜事。
金湄儿以她特殊的方式,传承孝道,乡亲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