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包祠
许久年前我曾和父母出游到河南开封,在那里我有幸见到了戏外的包公祠。站在祠堂前边,年少时的记忆像风一样呼啸而来。幼时迷恋那宫廷戏剧,听熟了那一句句“升堂、威武”的正言,见惯了那一幕幕“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无奈。“旧时王谢堂前双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我站在昨日“包青天”的府邸前,耳畔依旧是那声声正义的审判。
步入包公祠,一块匾额映入眼帘,古朴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德昭古今”四个大字镌刻其上。我不禁想起那句家喻户晓的诗句“开封出了个包青天”也许这四个斗大的字便形象的诠释了他的精神。往前走,一块色调灰青、图案简洁的照壁遮挡住那曲曲折折的庭院。来到中院,安静优雅,花香四溢。东西各有一座小亭,东边亭子上刻明朝人胡谧书《包孝肃公祠记》,“开封府故有宋包孝肃公祠,盖祀其知开封时功也。”西边亭子上书安澜先生《重建包公祠记》。那隽秀的字迹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诵读出包公那一身清廉正气。进入大殿,包公像如同松树一般挺拔,蟒袍玉带,正襟危坐。山墙上绘有反映包公事迹的彩画,墙边龙凤争鸣,威严之风扑面而来。在二殿中,我看到了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一句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让包家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格。想想如今的少数政府官员们,依仗手中的权利为后世的子孙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让子孙沾染上那腐败的气息。二殿中间竖立着一座《开封府提名记》的碑文,上边刻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名称,但唯独包公的名字模糊不清。细细打听才知,千百年来无数的人抚摸包公的名字,天长日久,名字渐渐模糊。元代诗人王恽赋诗赞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诗中称赞包公与范仲淹的光辉照耀千古,即使千百年后那些贪官污吏们见其碑如同见其人,惧恐万分,不敢停留。
步入后院,青烟袅袅,东西两座殿堂蔚然其中。东殿那《铡美案》的蜡像栩栩如生。大堂之上,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手托乌纱,下令行刑,宁肯丢官罢职,也要为民除害,怒铡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替秦香莲母子伸张正义。那皇姑、国太手指包公,盛气凌人,以权压法,企图救下驸马。可陈世美有皇权撑腰,虽被拿下仍不服气。秦香莲领着一双儿女,表情复杂,内心充满了绝望、仇恨和渴望的情感。那三口铜铡威风凛凛,怒目双睁。相传这是包公陈州放粮时仁宗皇帝所赐,龙头铡用于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贪官污吏,狗头铡用于刁民恶棍。不畏权贵的包公啊,你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想想如今那少数的官员啊,对上奴颜婢膝,对下颐指气使,你给他们上了最好的一课。西殿以模型和壁画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包公清正廉洁的事迹。“端州掷砚”、“陈州放粮”、“国法无亲”、“怒铡亲侄”、“出使契丹”等等,曲曲折折的故事将历史中的包公向我们娓娓道来。
静谧中忽然传来喧噪的吵闹声。我随父母出门看去。一行西装革履的人从车上下来,无数的记着蜂拥而至。想来便是某些政府官员在“炒作”自己的“光荣事迹”。虚虚伪伪的在包公面前拜祭,身后是无数恭维的话,只等明天上报纸,”勤政廉洁”做的像。我转身离开,我怕打扰到这祥和的氛围。
我站立在大殿上,默默凝视着包公那威严的雕像。沧桑的历史感恍恍惚惚的涌上了心头。我看到了那不收宝玉把清廉视为宝玉的子罕、我看到了那不怕饮贪泉的吴隐之、我看到了那写诗明志的于谦、我看到了那“一钱太守”刘宠。 我伫立着,遥望着那些久远的先圣们,我怕那清正廉洁的风气会被我们这一代人所玷污。我又庆幸,在习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的指导下大批腐败官员落马。在这春暖花开的三月,当春风和煦的吹起时,当溪水吹响前进的号角时,愿廉政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新中国的廉政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廉政的观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个官员的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廉政文化会更加光明。
转身离开包公祠,身后是无数的闪光灯,“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迎着“光”闪烁,鞭炮声轰轰隆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