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就是要你尝尝失败啊
文/云开曦初
四月十七日,对我而言是难忘的。简书这款当下热门的手机APP:它是集创作和发布于一体,将写作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的网络社区。在那天,我被拒绝了五次!而一部作品的最大投稿限度恰好是五次。
接触简书后发布的第三篇文,和往常一样我先发在了QQ空间里,看着大家伙的反应还不错,点赞的也不少,心里不禁小乐了一下。消息回复得很快:首页拒绝了您的投稿。不甘心的我绕过了首页,再次投给了散文,又被拒绝。我靠,再来。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都被拒绝了!我傻眼了,真希望是昨晚的梦没醒。
看着手机屏幕上鲜红的、加粗的、清一色的五个拒绝,我瞬间懵逼了。五次拒绝就像闷棍,一下比一下用力地敲在我头上,头晕了还不忘捎带上失落的心情。这个玩笑,开得太随意了,竟一时间难以接受。我喜欢写文章源于我喜欢读文章。
上初中那会儿,班上的同学总会在路过学校附近的报刊时,顺手捎上最新的意林、读者或青年文摘,我们便相互借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上读文章,享受那宁静悠然的自在心情。
后来上高中,繁重沉闷的学习之后,我也会拿出意林和读者来看,聊以慰藉疲惫的身心,借笔者的眼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慢慢地习惯了,不知不觉中成了我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晚自习坐在教室靠窗的地方,冬天的夜晚总是那么的凄婉迷离,配以薄雾醇霾,月光都变得黯淡了,望着天久了,视线愈发飘散,思维向着那朦胧的深处走得近了,更近了。
在十七八岁这个青春期由稚嫩向成熟过渡的阶段里,仿佛迷茫就成为了标志。内心找不到填补的失落感让我很恐慌,所幸起伏不定的浪涛终究是安然地把我渡了过去,瘦小的扁舟没有就此沉没。直到认识了夏苏沫,深邃的夜里看到了那一丝指引的曙光,一往如初那般的恐惧弱了,浮躁的心才慢慢地沉静下来。这个小插曲,竟成了我写文的引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不知道水有多深之前,我定了非常高的起点。艺高人胆大,没想着按常理出牌,一来就冲击省级杂志报刊,我便开始炮轰意林和读者。奈何这俩的城门雄厚坚实,我那威力有限的山炮硬难以撼动分毫,几次下来都是无功而返,我只好鸣金收兵以作休整。反思与总结,改进自身的不足,琢磨了很多投稿的相关要求,也剖析了很多写作大家的手法和技巧,后来的投稿,依旧是不温不火,为什么这么多努力却换不来明显的改观?我很是困惑。
现实中的投稿和虚拟平台的发布我两者兼顾也有些累,承蒙朋友的厚爱,希望我能给他们新开通的学院公众号提供文章,提升学院人文气息。我答应了,并承诺一周两篇稿子。把第一周的发了过去,一篇主打,一篇随笔,长短结合,风格迥异。
几天过后,梦成哥给我的消息是老师不同意!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认为《父亲走了》太过于悲伤一点也不青春阳光,不符合现在大学生的潮流而且非常消极,现在谁没事看这些个死人的文章?不利于传递正能量,稍加修改的话倒是可以采纳。”听了后,我感到很窝火,脸也垮了下来,随后他又发了一张图过来,看了后,我直接是攥紧了拳头,终究没能忍住回了一句:“看来你们的老师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啊!”梦成哥也一个劲的打圆场,让我不要生气。那张图片是学院公众号学生工作组的截屏,里面的同学也有维护我,为我打抱不平的,但被拒绝了就是拒绝了。和着之前,
事情发展就是这样,让本来就不自信的我渐渐变得消沉了。豆瓣网,汤圆,简书,一些个网络公众号等等,我都有所涉及。面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质疑自己多了,负面情绪也开始闹腾了,每当打开电脑时静不下来的心就会搅闹,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只字未写。牵涉太多总归是分散精力,我删繁就简,选出了最适合的路径。
作为一名菜鸟,刚开始的路都是崎岖坎坷的,我明白,过了就好了。每当看到朋友们的评论,我的心都快融化了,这就是幸福呀!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肯定,那是发自心底的、纯粹的感情。
接二连三的打击,渐渐感受到的是一点一点的疲惫;层层酝酿的苦水,其中的滋味只有我自个才能体会。尝过了失败,我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所以嘛,尝尝失败总归是没错滴,天气尚且有晴有雨,生活就能天天是阳光,处处鸟语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