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火车
几天前,坐火车从北京回来。买票的时候,在火车站看着那张挂在墙上的全国铁路线路图,弯弯曲曲的铁路线随着图上的一个个站点延伸向全国的各个角落,熟悉的地名,不熟悉的世界。回想自己坐火车的旅行,突然发现,自己也勉强是一个老乘客了。
自从180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以来,火车这玩意儿就成了人们出行的时候,一个避不开的选项。你可以坐汽车,也可以坐飞机,但火车从来都是一种出远门的符号。
大抵,常坐火车的人对于火车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绿皮车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对于时代来说,记忆是一种抹不掉的东西。它一直都在,只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现在,更快更舒适的高铁更多地成为了出行的代名词。铁路延伸到的地方,就有火车站。我们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到达,而窗外是飞奔过去的树,房子。旅行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一种心情,抑或只是一次旅行。
我,来往最多的大抵算是青岛与济南了,还去过北京,西安和杭州。正如作家王蒙所说的,火车上的世界是中国社会的缩影。火车上有各色各样的人,疲惫的外出打工者,出差的业务员,背着包的装备齐全的旅行者,还有稚气未脱的学生。在车上,拥挤是最强烈的感受。车上有坐着的,靠着座位的,倚着车厢的,还有坐在两节车厢中间的过道上的,各种挤,各种累,各种不舒服,还有买不到坐票的人,在到处寻找有没有闲着的空座位。
无论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到哪儿去,你都可以参与到聊天中去。漫长的旅途是沉闷的,也是单调的。特别是晚上,疾驰的窗外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偶尔还有灯火,但是一闪又过了。车厢里是冷的,静的,以至于有点孤独。喜欢在火车跟人聊天的感觉,聊不同的人生经历,聊不同的的想法,交换着不同的信息。你可以是你口中的自己,抑或是想象中的自己,没有人会在乎,这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不真实的交流,随心而已。天南海北的几个人,坐在一块,即使是乱侃也好。
学生时代总要过去,你总要成为他们中的什么的,你一定会成为他们中的什么的。我在想,也许单纯地你是一个成功者,与单纯地你是一个失意的什么都不是的人,聊天的心态总会是不同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学历,不同的视野,是不同的人生。
随着长大,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无论你怎么聊,下了车之后,你总要回到你的人生轨道上去,继续你的生活,去你要去的地方。下车的那一刻,是最清楚你是谁的时候。要想庸庸碌碌很容易,但是要想功成名就,真的很不容易。
令我感觉十分温暖的,是我有三个从小玩到大的好友,三个人,三种生活,却始终能一起走,一起疯,一起去各个地方旅行。节假日或者休息的时候,一句“要不要聚一聚,出去走一走”,这样的问候,然后聚在一起,就出发了。这样的情谊,我很知足。火车是我们最喜欢,也是最忠实的旅行伙伴。依然记得那次熬到晚上十点多,从北京站上火车,一直站到青岛站的又困又累的日子。可是,我又想念坐在和谐号动车上看杂志的时光了,我想说。
喜欢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轻轻讲故事,温馨感人,还有点伤感。这个流浪歌手,用他的流浪讲述绿皮火车上的那些故事。那个年代浪漫,却短暂又易碎;伤感,却真诚而炽热。
关于火车,还有个更凄凉的故事。
1989年农历新年过后一个月,诗人海子穿着白衬衫和蓝西裤,在山海关一段慢车道上卧轨,等待一辆将从他身上轧过的慢车。
站在喧嚣浮躁的九十年代的门口,海子说,要不我就不进去了,你们自己玩吧。他终于没有进来。
刚进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曾经伴随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铁道部被铁路总公司取代,一段历史终结,而另一段正在开始。
一张车票,一段旅行。
坐火车去旅行,其意义,不在于旅途本身,而在于沿途的风景,沿途的见闻,还有前方的未知。
发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