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努力着
拿到省内一所三本院校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天,父亲就从宁波坐火车风尘仆仆地赶回临泉来了。看到父亲的第一眼,十八岁的我,竟像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样,扑进他的怀里的泣不成声。我只说着对不起……可父亲一句话没说,只是抱着我,紧紧地抱着。
这些年,他几乎就像一个亡命的赌徒一般把人生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他一辈子都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努力挣扎着,只是希望有一天他的儿子能够出人头地,大有出息。他一直努力地满足自己儿子对知识的那种渴望,辅导班,学习资料,关于学杂七杂八的费用他没有说过不字;他吸着最便宜的劣质烟,穿着不知道是去年还是前年地摊淘来的衣服;他的脸庞被生活沉淀的岁月远远大于他的生理年龄,正值壮年却已头发已经花白,身躯耄耋。他是我的父亲,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晚饭的时候,父亲边吃饭便试探性的问我,是不是要准备去大学报到,而我对于大学这个敏感的词汇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着他。我不会去告诉他,他的儿子,此时此刻对自己的未来完全的没有了一丁点的想法。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于他来说,恐怕是比考一所三本院校更沉重的打击。吃晚饭,父亲也不再问我什么,只说了一句:别想那么多,早点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而,这一夜我没有睡,父亲屋的灯也一直亮着。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竟接到了高中班主任的电话,电话里满是关心的话语,如涓涓细流一般,滋润着我干燥嘈杂的内心。最后班主任对我说:你的情况你父亲昨晚和我说了。如果你不喜欢那所大学,想要复读的话,中午来学校注册。我的心竟莫明的咯噔一下,此时的我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我分明感觉的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蠢蠢欲动着,我知道,我又有了一次追逐梦想的权利。我打完电话,恰好父亲从屋里出来,他便问我:“怎么样?要不要再试一次。”泪水溢满眼眶,我咬着牙对父亲说:爸,您放心,这次我绝不会再让您失望!
复读班报到的第一天,高中班主任又打电话把我叫去,找我彻彻底底地谈了一次心。临走时他对我说,选择复读班其实就意味着:竭尽全力。
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是怎样的,除非被逼到走投无路。
复读班的生活,紧张而枯燥,失败过一次的我却不敢再有一丝的懈怠。那张三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父亲的满是皱纹的脸庞时不时的还会出现在我脑海里。更多的时候,我则是拼了命的在践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刚开课的第一天我便跑到书店,把学习资料买回来一大堆,同桌惊讶的问:这么多资料做的完么?一个月后,我用事实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密密麻麻的错题笔记,试题分析,知识总结……一个复读班,一百三十多人,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便进入了前十名,以后的每次考试我都在努力地突破着自己,突破着以前自己想都没敢想过的分数和排名。我努力地实现着自己的传奇,因为晓得自己的梦想曾跌落悬崖千钧一发、曾被现实冷冷拍下、这次梦想来之不易。
高考如期而至,我内心平静如水。
录取通知书下来那天,父亲喝的酩酊大醉,又是哭又是笑:我就知道我儿子争气……
这一夜,我睡的特别香,父亲也说起了梦话,竟不时的笑着。
踏进这所南方的重点大学校园里的第一天,我便给高中班主任打去了电话,班主任对我夸奖了一番以后,郑重其事的说:进入大学,只是你梦想实现了的第一步,以怎样的身份走出这所大学,才是你在大学所应该追求的。你不要忘记了自己在复读班里的那种竭尽全力才好,推荐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对你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会有益处的。
《士兵突击》里面,许三多总是说:“我不打牌,打牌没意义,我要做有意义的事。”“啥是有意义的事?”许三多说:“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大学里我们怎么活?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在士兵突击里找到自己,大学都是驻守靶场的三连五班,为了不按分按秒的混日子,每个人必须给自己找个兴趣,让自己有个奔头。然而一部分人忘记了自己是谁,来干什么。三连五班,被称为班长的坟墓,孬兵的天堂,可是许三多依然坚持着做有意义的事。大学里也总有一些不安分的人,想做有意义的事,他们与那些堕落者格格不入,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努力踏实,不耍小聪明,坚守梦想。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你还不知道努力。大学的象牙塔里,来自偏远农村的我,和别人比不过家庭,我能比的就是我自己我只是默默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高四”精神——竭尽全力。大学竭尽全力的做好每一件事,学会感恩,为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大学四年,每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消息告诉班主任的时候,他竟然在电话里为我鼓掌。那一刻,我竟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那种能被别人信赖的自豪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我的步入了理想高校的研究生一年级,正为与汽车主动安全相关的科研学术努力着。我坚信,只要我坚守那份高四精神,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我骄傲的资本。
我的青春,我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