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多的天空虽然铺上了一层半掩半透的暗灰色面纱,依然可以隐隐约约看见浅蓝色的怡人装扮,远处操场上低矮脆弱从不屈服的小草泛着彻绿的光泽,生机勃勃可爱至极。
缓慢的行走在宁静的校园里,身旁的篮球场上帅气的男生卖力的拍打投篮,踩着滑板的假男孩从身后经过,一溜烟随着渐渐消逝的咯咯声穿梭在视野之外,满满的都是青春蓬勃的朝气,看似没有什么烦心事。我该考研呢,还是大学毕业了在一家不起眼的公司工作?没有背景或者连自己也对自己不满意的现状,可以做些什么?未来的轨迹是怎样描画的?我不能不想这些,已经大二了。
成绩良好,基本已经定下来下学期转到经济学院,却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心仪的选择。社会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成功与幸福没有标准,能够做出智慧选择的人更胜一筹。
事情是纷繁杂乱的,人生的每个阶段或多或少都摆脱不了烦愁,所以这是正常的。我的心还是像大多数时候那样宁静。
已经在图书馆里待了一整个白天,需要放松放松了。
这是我一天中最爱的时辰。太阳依依不舍的落山,月亮不知不觉的浮现,不明不暗,宁静渗着微凉,内心的舒适感随着大自然的变幻成倍的增加,微妙美好的不可思议。
找了一处空着的长椅上坐下来,手机纸巾都装书包里搁旁边,感受身前深沉静谧的双子湖泛起的湿冷气息,远处湖畔的树随着傍晚的来临渐渐模糊不清,放任自己的思绪也融合进这大自然里去。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做生意太忙就把自己送去外婆家上学。那时候经济还不开放,家庭贫穷,和舅舅、舅妈都在一块住,婆媳关系难处,经常听见外婆和舅舅的吵嘴声,我也很识相的做一些小家务。不过我最怀念的是太姥姥。
印象里最清楚的是满头银发,拄一根木头色的木质拐杖,走起路来步履蹒跚摇摇晃晃,满面慈容。老人家也是可怜,年纪大了,儿子却整日忙碌照顾不了,只能送到外婆这个女儿家里。
夏天的晚上,太姥姥摇着扇子坐在院子里跟我唠唠嗑,她摇摇我摇摇,说她小时候的事情,吐字不准还要确保我能听懂,“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都缠足了。”
“很疼很疼吧?”
“疼也得缠。都缠。”
想想现在还是挺幸福的,那时候小小的我仰着脑袋问,“为什么呀,不缠会怎样?”
“没有不缠的。”
“是不是会被抓起来?”
太姥姥叹着气点点头。
老人家上了岁数却依然很爱干净,夏天中午出现大太阳的时候,隔两天就要擦一次身体。我从井里轧水,弄点热的混点凉的,端到她面前。她自己用毛巾沾着水揉擦。后背上自己够不着,就掀着洁白宽松的自制衣服哄着让我给她洗。
心里其实有一小点不愿意。老人的身体稍微搓几下就能掉下一串灰条子,但又不敢太用力,弄不好皮肤就泛红,所以虽然经常洗,每次洗的时候都有灰条子,感觉怎么洗都洗不完。
可是在外婆家好像也没见有人愿意为太姥姥洗灰条子。太姥姥又撒娇又哄的,我每次都答应。
太姥姥对我可好了。太姥姥是对我最好的人。我放学回来,太姥姥总是能给我翻出好吃的,满足的看着我吃的乐滋滋的弯起嘴角。
多开心啊。
可是太姥姥上年纪了。78岁,我记得。2003年,我记得。那些零星的回忆,我记得。
她走的时候我没有哭,8岁的的我对于死亡还没有清晰的概念,我尚且不知道她永远的离我去了。我只是看着太姥姥孤零零的画着彩妆穿着漂漂亮的衣服一个人躺在堂屋的小床上,一圈人围在一起絮絮叨叨的说话。
那天晚上,我去找舅舅舅妈。我把窗户紧紧地关上,心里堵得闷的喘不过气,小声跟他们说,我不敢一个人睡,脑子里哪里都是太姥姥的声音。
伴着岁月我长大了,却还是不敢一个人睡,能有人陪着尽量找人陪着,当然了,很多时候还是一个人睡。慢慢地意识到她真的不会回来的时候,才不断的感觉眼角湿润。
后来我去外婆家的时候,看见那个太姥姥曾经住的屋子里总是想起她。心里闷得喘不上气时,就跟外婆和妈妈说,想太姥姥,5年了,6年了,8年了······
“啥?”
我不说话了,自己一个人揣着心思。大人不会追究小孩子的问题。
8岁是个充满回忆的年纪,那一年我还做了一件事情,之后多次想起时竟然没有后悔的感觉。
小时候爸爸妈妈做生意,很忙很忙,不过每次周末爸爸还是会骑自行车把我从外婆家接回家。
可是有天晚上吃着饭,我却几乎没有动过几次筷子。
心里堵得憋屈的很,我扔下筷子出了门。
他们肯定不知道我要离家出走,他们没有兴趣了解我的想法我的感受。他们或许还以为我只是出去找其他伙伴玩。
我的想法得到验证,他们多半小时后才发现我不对劲,才出来找我。
事后我挨了顿打。大冬天的院子里很冷,棍子打在屁股上不是很疼,却一下一下的落在心里。
大约两岁半我就开始记事了,在我脑海里,那是我从记事以来第一次挨打。
然后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妈妈没有问我为什么出走。和我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时一样,他们不关注我的内心,不会想着了解我的生活和想法。
我很久很久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在家长的眼里,我是十足的少有的乖顺的孩子,做饭洗衣服做家务都早早学会,就除了这一次。邻居们教自己的孩子时会说起我,你看看人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会开玩笑说,我家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我们两家孩子换换吧?
一个孩子的童年对孩子的性格的成型影响巨大,上大学以来我慢慢发现。哪怕有时候对自己说,父母平时怎么做,我就反着来。可是深深地无力感还是潜在的一直缠绕着。
偶尔的时候我会浅浅的跟妈妈谈起这个话题。妈妈会说,一个人一个样,你长大了自然就不一样了,跟家庭有什么关系?
可是我听过很多同学叙述他们有滋有味的童年,他们和家里人打电话时说这说那开玩笑闹别扭,像朋友一样,我没有。一直都是距离上靠近,内心疏远,平平淡淡不会有波起。所以在中学的时候,才会出现一个一个的心理问题。
好在上大学之后好了很多。
我想,自己以后如果有了孩子,一定会很爱很爱他们吧,跟他们相处一定就像朋友一样。亲身体味过了其中的苦中苦。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些。
一些家长也关注过这个问题,可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又是否愿意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自己孩子身上呢?如果他们可以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好了。
会缺爱,总是觉得不够温暖。以后哪怕有很多的朋友和真挚的爱人,追求幸福感的同时伴随更多的是无力感。
社交欲不会很强,因为渗透在骨子里的孤独已经习惯。内向,自卑,不合群,……
这些问题大概都会出现。
但是事已至此,还有未来。物理学中有一个自然定律叫做“物质守恒定律”。我认为在幸福感这个问题上也可以用这个定律来解释,虽然有一定成分上是心理安慰。就是一个人前半生不幸福,后半生可能就幸福了,或反过来。当然,这离不开勤奋努力和抓住机遇。
像电视上看到的我最喜爱的女星章子怡在四川地震动辄捐助100万一样,我也希望自己如果有一天衣食无忧,可以略施同情心和慈悲心,帮助挣扎在贫困里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略尽绵薄之力,可以提高需要的人的精神文化水平和内心温暖度。
人生的长河缓缓流淌,或偶尔奔腾起波浪。不知道在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稀奇古怪,也不知道自己本身会发生什么。
我能做的或许就是像眼前这双子湖的水,像远方大海里的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以最好的自己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