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上映之后随即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好评者把这部电影捧上了天,差评者把这部电影踩到了脚下。
当这部影片的是非曲直、吵吵闹闹慢慢淡化、平静,甚至消失之后,再次仔细观看这部电影,我们觉得,与其说《后会无期》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的电影(许多好评者对这部电影的赞美之词),倒不如说它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的烂片。它烂,但是烂得有些独特,烂出了一些性格,不是千篇一律的烂,这也就难怪有很多人会喜欢。
电影《后会无期》中的画面拍得很好看,甚至很多大远景画面可以直接截图做壁纸,音乐制作也相当有水准,这些便区别于一般没有诚意的粗制滥造之作。但是,《后会无期》的整个故事散漫破碎,在令人不堪忍受的节奏中抛出一个又一个段子,看到结局,似乎电影并不是为了叙事,所有元素甚至故事本身都是为了讲段子。我们期待的是一部有情景有情怀,且有风格有诗意的公路片,但它甚至连有趣逗乐都没有做到,恍惚间,我们好像伴随电影《后会无期》在进行着一场梦呓般的行走。
首先,故事散漫破碎,缺乏内在的叙事张力,更缺失必要的逻辑性。
整部电影并没有人物自己以及人物之间的强烈冲突,叙事段落之间更没有暗含的内在逻辑关系。主人公们为了去入职,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便上路了,他们从最东边走向最西边,一路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分开了,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似乎这就是电影为什么叫做《后会无期》的主要原因。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韩寒小说作品中描写过的情节,比如苏米的故事,比如温水煮青蛙的桥段。而电影并没有花功夫费力气去运用视听语言来重构或演绎这些情节,诸如此类的情节与桥段只是被有意地穿插排列在了诸多“韩式段子”中,对于熟悉韩寒小说的人来说实在无趣,实在乏味。
经典的公路片时常运用一些诙谐幽默的桥段来装点情节,但段子绝对是为了服务于故事。比如电影《摩托日记》中俩哥们号称“万能者”的摩托车在途中状况频频,时常把俩人摔得四仰八叉,为艰辛困难的旅途增添了不少笑料,也为后来修摩托车卖摩托车等情节作了铺垫。还有《心花路放》中“杀马特”、“喜羊羊”等笑料有机的融合在全片的故事中,观众不会觉得这样的笑料是刻意为之,更不会在观影中觉得突兀或者莫名其妙。但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段子似乎变成了电影的主题,不是电影在演绎故事,而是电影中的人物在一句接一句的段子中说出了故事,段子在这部电影中是有意为之、刻意为之,甚至是为观众“精心”准备的。电影在抖咯出一个又一个段子中,没有与之伴随的表现人物性格和折射人物内心的连贯动作,演员们除了抖咯段子,其余的发挥也都很有限。
在苏米的故事中,警察来查房,苏米逃走即可,两名正常入住的客人为何要一起逃走?!既然客人没必要逃走,那团伙敲诈又怎么会成立?!故事差强人意,逻辑似是而非,让人不得其解。还有电影中的动物角色“马达加斯加”,本以为作为前期宣传热点的“小萌货”会在电影中有突出表现,但似乎主人公撞到“马达加斯加”,然后背了“马达加斯加”一路,就是为了讲两句跟狗有关的段子。
其次,许多台词都是在一味地笼络好听的句子,最后堆砌成了说教。
不是所有好听的句子都可以作为电影台词。常规的电影中,高质量的台词总是与故事浑然天成,电影中的台词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设置情节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等等。但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台词似乎“反客为主”,变成了电影自始至终刻意去呈现的主题。我们在通常的观影过程中期待故事的情节发展和故事结局的状态,在这里变成了等待“句子”。
刘莺莺讲述浩汉爸爸的故事,阿吕讲述自己亡妻的故事,拍好了应该都很有看点,但电影《后会无期》甚至懒得用几个镜头“闪回”一下,只是拿单一的台词在讲述,观众在观影中仿佛在看一段又一段带着插图的小说。电影中,人物之间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谈不上神态自若的心灵沟通。他们没有语调地讲台词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道理,说给自己听或者说给别人听,让习惯了倾听角色自然交流的观众感到无比别扭。
然而电影《中央车站》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在几句生动自然的对白中便演绎出了角色的心理历程和情感变化。从朵拉最开始对于爱情的嗤之以鼻,与约书亚交流时的不友好,帮人写信时不以为然的语气,到后来友好的语气和亲热的口吻,便充分体现出了她冷漠的内心开始柔软。约书亚面对最初不友好的朵拉,并没有直接言明自己的厌恶之情,而是通过“我的妈妈比你漂亮多了,她会抹口红而你不抹”这样单纯朴素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两人的关系开始改善后,约书亚赞美抹了口红的朵拉“你化起妆来很漂亮”,充满生动细节和真挚情感的语言使得电影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充满张力。两人后来共睡一床时的私密话语,更是直接体现了两人关系的悄然转变,将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推向了高潮,也满足了观众观看这部影片的期待视野。
相较电影《中央车站》中用台词演绎故事,在故事中蕴含道理,用故事阐释道理的方式,电影《后会无期》中将道理直白地说给观众听,显然说教色彩过于浓烈,这种不高明的形式极易引发观众的反感。
再次,影片没有提供给观众公路片这种特定类型片特有的观影体验。
很欣赏电影《一一》中一段有关电影的表述,“我们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生活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生活经验的双倍,一部电影等于三辈子”。很多人都有过想逃离当下生活的想法,旅游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自觉的逃离。我们渴望上路,渴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但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我想,很多人喜欢看公路片,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景,在电影中体验一段异乎寻常的路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
而电影《后会无期》并没有给观众这样一种充分投入、尽情释放、真切体验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故事,却没有“看到”;我们是看到了很多漂亮的画面,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感悟。
在电影《旅行》中,我们跟随马丁穿越拉美大陆,看到了万千奇异景象,看到了洪水淹没的城镇,荒唐可笑的总统,随水漂流的棺材,感受到了主人公从乏味的生活中得以解脱,一路奇遇,到最后深深地热爱上了这片土地的心路历程。
同样在电影《摩托日记》中,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旅程游历了拉丁美洲,看到了失去土地、颠沛流离的印第安人,看到了备受压迫的矿工,看到了受疾病折磨的麻风病人……影片结局,格瓦拉在漆黑的夜里艰难游泳横穿冰冷的亚马逊河,这一看似荒唐疯狂的行为却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汹涌以及与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个平凡的医学生成长为一位伟大革命者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却富有生命体验的变化。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为奇异的景观而惊叹,为人物的真诚而感动,更为人物的成长和蜕变而震撼。从电影《摩托日记》中,我们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感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事物。
而在《后会无期》中,沉闷的江河最后似乎还是沉闷的江河,丢了的人也不必再找回,生活依旧毫无希望没有出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壮阔的沙漠景象,却没有体会到壮阔的情怀。一路颠簸从海边到了沙漠,看到了不同的景色,见到了不同的人,生活似乎还是没有改变。我们没有体会到什么触动心房的故事,更没有获得什么异乎寻常的生活经验,且听导演讲讲道理吧,反正生活依旧:“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电影《后会无期》并没有带给我们特别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导演一边说着“我们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一边将整部电影塞满了直白的道理,这种无趣的说教并没有沁入心脾。我们似乎在电影里又一次体验了一遍自己原有的生活,沉闷而无趣、乏味而糟糕,找不到出路,丢失了的东西再也寻不回。导演把现实一字一句变成配了漂亮画面的语录式台词讲给我们听,如梦呓般,恍恍惚惚,游离于叙事,也游离于现实,更游离于公路电影的典型风格。然后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想,我们还是需要去看些充满真切生活体验的公路片,感受心里不常被触动的那些地方被戳中后那份酣畅淋漓的感觉。
电影《后会无期》中其实也不缺乏一些亮点,在创作中如果贯穿始终,还是能够制作出有情怀有风格的公路片的。比如苏米的手机铃声When I was a little girl,江河随着铃声翻译出了歌词。我倾向于理解为苏米并不清楚歌词的意思,在听到江河的翻译后刹那间感受到了点不大不小的震动,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故事,而不是之后无味的念白。又比如在片场扮演民国女学生的周沫,她回头无比留恋地看着浩汉他们离开的地方,一句“别回头啦”之后却是枪决场景,一声枪响后车停在了满地黄叶中,有一点儿诗意,也很富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