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家》一部令人痛惜的家庭悲剧,我们不禁为这煽情的片段感到一丝心凉,或许,现代社会无法看到当时的画面,但却依然能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感和危机感。
四世同堂,本应是其乐融融,可高老爷的存在,却扭曲了幸福,而直接导致了血泪悲剧,鸣凤的死,是因为孔教会会长冯乐山要娶她为妾,高老爷从所有丫头中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朋友,或者是梅的死,她虽然是死于肺病,可根源是没有能与青梅竹马的觉新结为夫妻,又或者是瑞珏的死,纵使是出身名门,贤淑温柔,她的权利仍然没有得到保障,她们都死在了封建制度下,而这高老爷的专制,权威拓牌,便都不足以挽救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前途了。
看完每个情节,我仿佛身临其境,我想用手中的武器解救他们,让他们从那困人一生的封建制度中解脱出来,可我没办法,像鲁迅弃医从文,用锋利的笔刺入敌人的胸膛,我没有充分的实力,我同情这类人“觉新”,他是孝子,一个‘孝'字,一个‘家'字,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重负和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我们把“孝”称为美德,而封建制度下的孝却将一个人的命运与家束缚在一起,失去了自由,像笼子关住向往天空的鸟儿,这样的‘孝'不足以称之曰“美德”,而是封建社会产生的“荼毒”,让觉新这类人物中毒太深。
忽然觉得家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因为没有人性的温暖与良知,这样的家只会造成悲剧,我开始觉得现在的小孩子太心酸了,一个暑假竟没有时间休息,英语培训班,奥赛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童年的快乐回忆几乎空白,留下的只是忙碌的身影,父母的爱压迫孩子这棵稚嫩的小草,我不知道多久会爆发,但我知道强迫式的教育与望子成龙的过分心态最后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份徒劳,一份失望,一份无奈。
虎妈,虎爸,有人赞同他们的教育,可有些人也包括我不赞同这样强制化的训练,或许是因为爱,期望,如果一个孩子,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如何去玩,去制造快乐,那么就变成了书呆子,‘家'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像是阴霾,挥之不去,还记得么小孩子拿到成绩单,因为考的差而不敢回家,露宿街头,高考状元竟不愿上大学……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位北大毕业生发布道歉信,只因月工资8千,父亲竟骂孩子没出息,这位父亲声称自己花费了多少精力与金钱培养他,而他月工资只有8千,这样的父亲对孩子的感情究竟如何,是爱吗?我觉得他把孩子当成了工具,一颗棋子,哪里有爱,哪里有家。我想:“这些孩子的心灵早已被扼杀在了学习里。”
我希望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伤心难过时,父母贴心的话语抚慰心灵,疲倦劳累时,父母端来的热牛奶缓解身心,即使是学习时,伴着日光灯,有父母在身旁支持,鼓励,也会觉得心灵上的快乐,心灵是块纯净安静的尘地,装载着我们对家的无限期望与爱。封建社会的家,我们承受不起太多的压迫,若是高老爷的孙子孙女,我们或许也成为了封建制度的奴隶,那么,享受的不是善待,而是苦难,。这份苦难,并不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而是将人推入深渊的动力。最终的下场,也无非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
家是什么?家是我们成长与长大的港湾,就算外面有再大的风雨,安怡永远是份如冬日的阳光般的温暖,我们不是怕什么,唯独怕一个人漂泊在外无家可归。游子念家,我们从未感受到分离的痛苦,因为家未把我们抛弃过,它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它是支撑我们渡过彼岸的小舟,它是支撑我们跨越荆棘的竹篙。
我自己有个家我记得,它不是封建的家,而是驻扎心灵,给我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