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时光的缝隙里,我们碌碌而生。不求昨日不为来生。只为邂逅这千万载时空里昙花一现的奇葩。夜静空明,此夜不眠。思绪万千。想起今天看到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知足知不足和有为有不为。进去大学一年了,对人生和尘世又多了许多新的看法,此时也想谈谈我心里的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
老子的道德经里说过,“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我想这句话点明的是我们要学会知足,不知足难免招来杀身之祸。然而大家都知道过犹不及这个词,太过知足,就是等价于沉溺当前,那这样的人生不知道真谛何在。那么在现代大学生活里我们如何知足,如何知不足。这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首先谈谈我们的知足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没进入大学之前雄心壮志,给自己预订了很多计划,幻想了许多美好的事儿。然而进去大学之后,很多同学都会给自己的大学生活一个词的感悟,那就是迷茫。我们为什么会迷茫呢,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所谓大学里的迷茫,不是指我们没有理想和追求,更不是指我们想颓废度日,而是追求太多,行动太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地。所谓迷惘,就是在奋斗的时光下做的太少,想的太多。换言之这样的状况就是追求太多且不知足所致。
既然大学生活也就是短短的几年,如果我们就这样不断的迷惘下去,估计很多年之后回想起大学那几年,也就只有空空的叹息吧。所以我们需要知足,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为心中的梦想奋斗,万不可模仿他人。还有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什么都要去学,什么都要参加,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或许就心急如焚,也想自己变成别人那样无暇的自己。何必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意义,等待自己去发现去实现。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领导,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歌唱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诗人。能做诗人,领导,歌唱家的人也不可能就一定是同一个人。我们只有先给自己找到位置,找一个可及的目标而为之奋斗才是当务之急。
知足者常乐。懂得知足的人,大学里也会很快乐。懂得如何快乐的人肯定很多事都可以做的很好。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知足,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知足。这样我们可能就不会让迷惘相伴。
那怎么样才是知不足呢。有个词是过犹不及。懂得知足的人能快乐,但太过知足的人或许就不快乐了。难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真的快乐吗。所以我们还要明白知不足的道理。
知不足。我们仍需要努力的时候,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不错了,满足于我们的暂时成功。我们知不足,继续去做,继续坚持,继续奋进自己的梦想,就或许能超越自己的现实,表现出自己的真正潜质。或者说,即使我们原本就是没有那么多潜质的人,就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不足。因为我们已经输在起点,再不去憧憬,不去努力,就会淹没在人海里,就会被时代淘汰。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要学会知足知不足。不要让灵魂空虚寂寞地在荒野里徘徊。
接下来谈第二个话题,有为有不为。老子的道德经里说的很清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那么我们所谓的有为,是不是说我们需要做好的事儿,对的事儿。但我个人觉得至于事儿对不对,好不好,不好枉自评价。我自己理解的有为是做应该做的事儿。比如,现在社会上最热的话题,老人摔倒扶不扶。我想很多人在看到一位老人就摔倒在我们面前时候,内心会很纠结。有的人觉得不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扶又怕自招祸患。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判断,应不应该扶。我相信在大学生眼里,道德的意识肯定会高于一切,我们会扶。这就是我们的有为。是否会招来祸患,那是以后的事。至少在当时我们问心无愧,这就是我心里所理解的有为。
有不为,当然也是说不做不好的事儿。因为有些事情真正好坏,正确与否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就如我们不能说一个不扶老人的人比扶老人的人道德不好一样。有不为,我个人认为第一是不做自己不乐意的事儿,我们不乐意不情愿,就算我们做了,也未必称心如意,那何不把这时间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也免得浪费青春和生命。第二是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儿,不伤自己,不害他人的事儿。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弘扬依法治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不违法乱纪可以说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只是浅谈自己的愚见。希望大学里的青春洋溢的我们能够以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共勉,在人生路上去好好感知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