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竹思
作者:胡志强   学校:西南科技大学   阅读量:504
排行:1020   票数:1

竹思

前些日子,江南的朋友邀我去看竹林,当时我苦于寻不到好的话回答,只得寒暄两句等等吧。现在,仔细一想,理应是拒绝的。

竹这种东西,在我的家乡也是有的,而且定是不同于他处的。相比于江南地区的竹林,家乡的竹子并没有多少秀美之处可以谈。可能是地域的差异,家乡的竹子并不如南方的绿,也不高,甚至整簇竹子都参差不齐的。竹子相互交错,修长的枝叶随处摇摆,竹子的顶尖处垂下一根长长的竹尖来,像极了古人头上的辫子。家乡的竹子特奇怪,它并不是齐种在一处地方的,而是在每家人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是观赏竹,是一种只能在乡下才能见到的稀有品种。

竹子并不是稀罕物,至少家乡人是并不把他们当做贡品,用手捧着,好好侍奉着。竹子在乡下几乎与其他柏树并无区别,家乡人对于两者的喜爱程度并没有什么可比较的。柏树可以用来做房梁,做柱子,哪怕是座椅也大可尽其用处。相比而言,竹子并没有柏树伟大,它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具,比如晒粮食的簸箕,掏红薯的掏篼,以及背篼等等,但是这些已经足以让家乡人对其青睐有加。竹子哪怕在现在也不是稀罕物,但这些竹子做成的东西,除了在乡下见得到外,其余地方恐怕是很难寻到的了。

竹子全身是宝,哪怕是它掉落的细长的竹叶,以及从竹笋上脱落的笋壳,也可以作为引火柴用。竹子的一生是愉悦的,从新生的嫩芽,到最后长长的竹子,它的一生在农人们的欢笑声里度过,自它扎根在这里,就注定了它与农人们之间的难舍难分的缘分。

以往回家时,也不忘看了看自家房屋后面的竹林。的确如此,我家的房屋是靠在几家人的竹子的前面的,所以竹子也就有幸长成了一片,但是彼此间还是有些微的间隔,或是一条通往山林的土路,或是废弃的窑洞,总之两家人的竹子是定无法靠在一起的。

然而,上次回家,我竟是有些难堪了。房屋后面的竹子倒是依然存在,但是之间用于作为两家人分属的标志——土路竟然有些看不清了。两行的竹子并没有越过界限,然而他们却被满满的杂草分开了。如果仅仅是被分开,那也不能算是坏事,然而杂草却并不满足,把长长的手臂伸到了竹林的缝隙里去,然后就开始疯狂的掠夺,在竹林脚下建起房屋来了,抢夺本就不多的粮食。本就不是很绿的竹叶甚至开始泛黄了,一堆堆的土黄色笋壳如坟墓一般伫立在脚下。

难道没人管吗?我问母亲,母亲摇摇头,道:谁管得了这事,很多邻居都搬到城里住了,庄稼都荒了,自然也就没人理会他们了。

这到底是一种悲哀呢?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竹子,有竹子的地方必然有房屋,离开了人,竹子难以存活,离开了竹,人倒是没有什么伤害,然而心里却总难免会有一丝寂寞。而今,这人却是走了,而且走得很彻底。仔细想来,这似乎也是必然的,以前的古人尤为注重一种家族的传承,也就是只有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根源文化。相比而言,现代人走得远了,见得多了,不再安分地守在这被竹林环绕的茅草屋里,所以就可抛弃一切,欣然上路,更有甚者,寻来老板,把自家的竹林全部卖出去,以作旅行的费用。

当然,能够走出去的大多是年轻人,老人们走不动,也不想走。外面的都市生活是年轻人最致命的诱惑,而且这诱惑足以让他们深深陷入城市的漩涡,无法挣脱也不愿挣脱。其实,说到底,能够走出去,谁又愿意呆在贫瘠的农村呢?所以,只有老人们还留在这里,他们心里有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如竹子一般深深扎根在这里。

家乡的竹子日渐苍老了,一点点地,一点点地,从一片叶子开始,渐渐连成几片,接着又越来越多,都开始泛黄了,像垂暮的老人。这些年,家乡的竹子做成的各种箕类物品也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都市里的铁制的货物。如我父亲般的老人却还依然惦记着竹子,闲来无事时,他们总会细心挑一两根长得好的竹子修剪一番,用刀划成细细的竹条,或是编制成围鸡的栅栏,或是编一两个背篼。他们如竹一样用最后的岁月守护在这里,相互依存,如老树根般盘踞在这片土地上。村庄,老人,竹,三种不同的事物在同一空间里完美地契合在一起,用一生守护着他们所依赖的土地,所传承的家。

也许,许多年后,这片土地还存在着,但终会彻底从人们记忆里淡去。而那些竹呢?或许已经无人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