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与记着
——读《看见》有感
《看见》这本书的封面上,柴静坐在一群农村老人之间看着一个可爱的小孩子笑的明朗灿烂。她身上穿着一件短袖黑色小衬衫,下身穿一条牛仔裤,一边的裤脚卷起,干练的短发清爽而不招摇,是我心中她做记者的模样。
柴静这样看起来是很美的。这美无关于华裳和精致的妆容,而是简洁、大方,我认为这两个词所带来的一种气质美是对于一个女人最大的褒奖。
《看见》这本书并不晦涩,可读起来往往难懂。相比做了多年记者、社会阅历丰富、在采访中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柴静来说,我们还太稚嫩、太年轻。我们总是批判社会中种种看似不利于我们的现实,自以为看清了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摸爬滚打一阵已经变得游刃有余……自大的我们实际上并不懂得生活的真谛:那些血肉模糊的真实、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的真相和在夹缝中坚韧发展的人性的本善……这些我们都不了解,但终究都会了解。
柴静说,她在《看见》里记述的并不是做记者的辉煌与经验,也没有想过加入夸张渲染的一些大新闻,更加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只是单纯地选取记者生涯中有重大意义的几个片段和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我们置身事外,无法判断她所言是真实还是虚假、是蓄意撇清还是另有所图。然而我更愿意相信,在采访过程中看尽生死态度、人性百态的柴静所受到的震撼,能够让她从此不顾一切地追求坦诚和分剥离析下的那一份真实,只要她还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看见》告诉我们:做记者、做一个新闻人要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操守。有的记者,他们可以敬业到为报道一则新闻、一场灾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说话时总站在弱者的一方,文辞犀利,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而有的记者仅仅是通过话筒传达事件的本质,不加评论和修饰,将自由讨论的权利留给观众。我们没有办法直接了当地说哪一种方式更好。而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更希望记者可以传递给大众最真实的讯息。作为个人,可以尽情地宣泄感想,可一旦出现在镜头前,作为新闻人,便不应该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观众。有时候,抛出一条线索、一个事件,寥寥几句总结,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人民大众去探寻、遐想,可能才是作为一个记者最好的方式和归宿。
静下来,会想,自己也是一个喜爱把玩文字的人,我是不是也应该学会单纯地用文字表达,而并非永远依靠它吐露内心呢?
“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各种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浸溢出来,坚硬的模式和成见被一遍遍地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记者,就是“记着”,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看见”和“记着”,用眼睛探寻,用手指记录,也许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用心体验传送着一种精神和真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隐秘而伟大。
把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书签,在上面写下“做什么都可以一样伟大”。即便我对文字有至真至纯的热爱,可我在过去的时间也从没有想过去做一个记者。曾经的我,认为这个职业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亦不似潜心研究那般高尚深刻。可现在,我明白,记者,一个好记者,用自己的原则和话语权架起一座传播的桥梁,在任何时候不畏惧、不屈服,同样伟大。
看见和记着的,除了新闻和语言,还有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