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走过闹市与老街
作者:彭家敏   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阅读量:572
排行:1108   票数:0   距离上一名还差0票


走过闹市与老街

广州在我心中是现代,高楼林立的;又是古老,历史悠久的,这两者的交织碰撞,深深吸引了我。

    广州还吸引了很多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他们或携着梦想来到这里闯荡,或迫于生计来这里尝试开拓一片新天地,当然,广州的人口基数本来就不小。你可以试着到地铁换乘站瞧瞧。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你得一鼓作气才能勉强挤到前面那大叔的早餐前。随着地铁的一扇扇门缓缓打开,人们如打脱笼门的鸡向四处奔散。假如你是“初来乍到”,想必会被这人山人海吓一跳。

要说广州印象,必定会有的一个标签就是:繁华闹市,灯光普照。当你往天河区随便一处一站,抬头所见目之所及,都是各色各样富有特色的设计感十足的高楼大厦。当夜幕降临之时,每一幢高楼都不甘示弱,各自穿上色彩斑斓的“外衣”。天上的繁星长到地上了。

当我这一个“游子”,站在高耸的建筑前时,不免心生沧海一粟的渺小之感。我在想,每一幢高楼里,会有多少间办公室,会有多少格办公桌,会有多少活泼泼的主意和灵感从中升起?这么多的建筑这么庞大的楼体,五光十色的金碧辉煌的霓虹灯,就没有一件物体是和我有联系的。人在江湖,生不由己。可是,但凡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某一次避雨的时候,看着路上冒雨奔跑的人们,我就忍不住想,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生活和我的会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是一座被繁星包围的城市,那他们都找到了那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了吗?

    再说广州另一印象,那就是:虚怀若谷,有情怀。都说“用实力,让情怀落地”,我倒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能保留着那么一份情怀,来调和一下快节奏生活。如果说现代化、快节奏的广州会让人觉得难以融入,那么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把你深深吸引住。广州又称“穗城”抑或是“羊城”,而我更喜欢称她为“咩城”,这是因为听广州话听多了。广州话是可爱的,相比起香港话,广州话听起来要软一点,是挺有韵律的。

春末,夏初,岭南四月,我专门找了一天去越秀区逛逛,为了更了解“咩城”,我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因为这样就可以好好看看沿途风景。与城市繁华之处不同,越秀区的楼房大多保留了老广州的风貌。这些建于上个世纪的楼房虽已破旧,好多楼都是薄薄的、矮矮的,看着不稳当。但仔细察看,仍然能依稀看到它们昔日的风韵。这些骑楼建筑,楼高三到四层,廊柱或圆或方,面街的门框和窗户线条流畅,有些四周饰着图案花纹,位于街道弯角处的楼房拉出优美的弧形弯角。可以想象,这些骑楼在新建的时候是十分堂皇漂亮,光彩照人的,代表着时代的潮流。的确,这些骑楼和它们相守着的街道,曾经是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

    都说吃在广州,这是一点都没错的。有一句戏言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站的除了四条腿的凳子,广州人没什么不吃的”,此话略有一些夸张,但基本还是属实的。说到吃的,就得说一下文明路了。达杨原只椰子炖竹丝鸡,老西关濑粉,银记肠粉,八珍煎饺……拿着五十块,就可以从文明路街头吃到街尾,而且能吃得很饱,这时,是要恨自己只有一张嘴只有一只胃的。文明路是“吃货”的殿堂。在这里,吃的是一份情怀。这里的店面都不大,很多都只是一道墙外几方空间,纵使排的队很长,经营者也没想着扩张店面。他们就是这样不紧不慢,不骄不躁,因为他们所经营的是“生活”本身。

    “北有北京的琉璃厂,东有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而广东则有广州的文德路。”文德路不宽不长,沿路走去,都是古玩文物、古籍字画、陶瓷等商店,还有专门做字画装裱的店铺。如果说广州太年轻,缺少了一些文化底蕴,而在文德路你却会遇到很多文人。上至即席挥毫的老书法家,下至沿街摆卖的年轻卖画者,都让文德路不负“文化第一街”的称号。往东行,还有万木草堂、番禺学宫和广州贡院,全都透露着这里的雅士气息。

拐入一些小街小巷,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那些摆放在自家门口的长凳。通常会有老人家坐在那,拿着报纸静静地读,任时间慢慢流淌。我走在狭窄的街道上,没有目的,慢悠悠地走着。我不由用探询的目光去抚摸它们那破旧的墙壁,不知为什么,脑海里闪现了南唐后主愁苦的词句:“雕栏玉砌依旧在,只是朱颜改...”它们的外墙已经被风吹雨打得斑驳陆离,裂痕满目,青苔和野草在它们的墙壁上繁荣地生长着。

在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这些老街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在繁华之处,城市尽情地向人们展示了她最为美丽的一面:雄伟的高楼鳞次栉比,宽广的马路车水马龙,鲜花和绿叶在阳光下的妩媚,宽广的广场荡漾着欢声笑语……看过这一切之后,当你做过这些老街,你的心情会感到惆怅和压郁,那是破旧的楼房、狭窄的街道和拥挤的空间带给你的。可是,如果你热爱这座城市,你就必须去理解这破旧和狭窄之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果说,繁华之处表达的是她现在的辉煌,那么,一条条老街表达的则是她过去的美丽。你只有去了解老街的历史,去感受老街所散发出的氛围和魅力,你才能领悟到这座城市今天美丽的根基。

我苦苦思索着,看着远处的霓虹灯,把一条老街走得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