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墨”上花开,“君”可缓归矣
作者:黄琬莹   学校:四川农业大学   阅读量:1936
排行:329   票数:151

墨君不是成都人,却对成都有着特别的情结与执念。大概是因为“墨君”,便是出自于《成都行》中“墨君秀润瘦不枯”一句,因此墨君坚信,她与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概是因为多年前去到了成都的浣花草堂,成都便在墨君的心里扎了根。

在墨君心里,成都的每条大街小巷都是那么让人难以忘记,但最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还是浣花草堂。墨君曾在日记中写道,看浣花草堂,就像是看见了成都的缩影。因为墨君所看见的成都,除了风景独好,还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种种此类,尽在浣花草堂了。

华灯初上,墨君再次翻开相册,触摸浣花草堂的倩影。回想起当日游览浣花草堂的情景,墨君不禁思绪飘飞。

在墨君的脑海里,有着这样一段关于浣花草堂的记忆……

 

迎着清晨第一缕微光,墨君走进了浣花草堂。踏上满布青苔的石板,墨君坐在石凳上,轻倚着长廊古老的石柱,静静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这里是这样的宁静安谧,竟可以听见竹叶飘摇落下的声音。可惜从前杜甫在时,大概不似墨君这样的心境。于他而言,这样的宁静是萧瑟,这样的安谧成了荒凉。竹林的翠竹碎开了阳光,在石子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四处望去,茅草屋便掩映在竹林里,掩映在金色的阳光里。屋前流水萦绕,墨君想着当年杜甫是否这样看着流水浮动、波光粼粼的样子而诗兴大发。茅草屋名副其实,看起来是那样的弱不禁风,土黄色的房檐与乌木色的窗棂勾勒出屋子饱经风霜的轮廓。墨君相信,那年杜甫所居住的茅草屋必定更加破败,因而墨君能想象出杜甫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辛酸,便也理解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抱负。

七月的阳光在午后变得愈发的毒辣,但这里却是荫凉的好去处。朱红色的花墙沿着花径蜿蜒前行,两边的翠竹像是心有灵犀的样子,纷纷向中间的石板路靠拢。清风徐来,竹叶飒飒摇摆,沙沙作响。墨君沿花墙边缓缓走着,不由得轻声念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抬头,墨君仿佛看见多年前,杜甫静静地立在这里,看着花径的尽头。满怀喜悦地,等待着知音,与之分享自己的无处可施的抱负、无处可泄的苦闷。

太阳似乎耗尽了精力,再也无法肆虐,阳光亦变得格外柔和。浣花溪畔,白色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与碧波荡漾的溪水相映成趣。墨君看见大人们三五成群的聚在大树下,泡上一杯清冽的盖碗茶,聊聊闲话、唠唠家常、听听鸟鸣、逗逗鹦鹉亦或是下下象棋。小孩儿们则在四周打闹,在小溪边戏水。墨君远远地看着,生怕自己破坏了这样一派安详从容的气氛。这大概就是李涉眼里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吧,墨君痴痴地想着。

太阳已经渐渐西偏了,落日的余晖打在墨君的脸颊,打在墨君身后的草堂上。最后一次回望草堂,依旧是这样的幽静深邃,与周围喧嚣繁华的都市格格不入。似乎千百年来,外界的一切都与之无关,草堂始终遗世独立,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似杜甫般,坚持自我,不因磨难而屈服;又不似杜甫般,始终忧心民间疾苦而无法悠然隐退山林。

夕阳婆娑,墨君遥望着最后一缕余晖笼罩在浣花草堂上。别无他想,墨君只想醉进浣花草堂逐渐拉长的身影里。这也难怪,墨君第一次看见浣花草堂,便已为它倾心。

 

夜已经深了,困意向墨君席卷而来。闭上眼,浣花草堂又浮现在眼前,远处飘来阵阵低吟,“陌上花开,君可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