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中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
作者:李欣格   学校:四川音乐学院   阅读量:1162
排行:527   票数:53

               中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

艺术家是天生的,这里的天生不是“天才”,而是他实在想要做这样的事,没有什么可以使他放弃,也什么都拦不住,这一路下来,他成为了他想要成为的人。黄虎威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历经岁月沉淀的老人

    2015年12月,四川音乐学院黄虎威教授荣获“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黄虎威教授——1932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系前系主任,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1980—2000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1993—2011年)、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1954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1959年改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评委和上海国际音乐比赛评委。1985年首届教师节时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师”,并获“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以成果《培养优秀作曲人才》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发表成果160余件。其中《和声写作基本知识》、《转调法》、《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等专著多次重印。后两部著作被全国各音乐院校普遍采用,颇获好评。音乐作品《巴蜀之画》、《阳光灿烂照天山》、《峨眉山月歌》等已被载入多部中国音乐史书。 

   我们拜访黄虎威教授时,84岁高龄的他依旧精神矍铄。当我们谈到他所获得的终身成就奖时,他认真地说:我在川音工作至少60年了(除去借调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的两年多之外)。四川音乐学院多年来对我的培养,以及学校老师们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在专业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能够获得这个奖,除了我自身的努力之外,我还要感谢母校和川音的师生们。

    黄教授:我的创作理念是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的音乐源泉更多来自于我们四川。我认为,只有深入地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融汇贯通之后,才能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

   2013年10月,在川音举办的“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音协副主席、作曲家李晓明咏诵了他专门为此次研讨会创作的诗词《满江红·贺黄虎威教授》,并代表四川省音协宣读了协会对黄虎威教授的高度评价:“黄虎威教授作为我省老一辈优秀的著名作曲家,他一以贯之地以民族音乐情怀代言巴山蜀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提携一代又一代作曲新人。在他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为我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他具有充满灵动和艺术才华的作曲技术和深厚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力。他是四川现代作曲家的优秀代表,是巴山蜀水之间承续音乐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命脉的代表,是巴蜀乐派进一步崛起和彰显实力的掌门人之一。”

 

   用心的人,会用自己的情感酝酿出一枝独秀的作品

19561957年,一直生活在四川的他离开家乡前往中央音乐学院跟随苏联专家学习和声。在身在异乡的那段岁月里,他特别想念四川,想念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1958年,他回到四川,引用他熟悉的民歌音调,创作出了富有浓郁川味儿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

 

突出自己的文化,这是存在的意义

    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给后代的遗产,应该比现在更丰富,更多彩。

 

   黄教授:音乐创作的道路和方法是多样化的,每个作曲家都会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写作目的和兴趣爱好去进行写作。我一直认为中国作曲家应该写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作品,而且我本人也是这样做的。我在创作时比较注意的几个方面之一是,让作品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当然,对所谓“中国风格”和“民族风格”的理解总是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音乐作品表达的是作曲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图。但作曲家写作品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是为了给别人表演、聆听和欣赏的,正如美术作品是画家画给观众看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写给读者读的一样。一首音乐作品,只有当它引起了演奏家和听众心灵的共鸣和兴趣,并且为人们所乐于接受,才会有艺术生命。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得到音乐界的同行们和读者们的认同和喜爱。

 

 

尽心做音乐的人

    从《阳光灿烂照天山》看黄虎威教授

   黄虎威教授回忆,文革期间,《巴蜀之画》因为没写阶级斗争而被批判为毒草,他面临着被抄家的危险,精神受到了打击,产生了再也不写作品的想法,他的创作进入了低谷。但文革那十年也有高潮和低潮,在低潮的时候,在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时候,1972年,教长笛的张宏俊老师对他说:“反正你现在没什么事儿,给我写首长笛曲,如何?”于是他就想起了1963年他在新疆采风时构思的组曲的几个音乐主题,在这个基础上,他大概用了一周时间写出了《天山之歌》(后改名为《阳光灿烂照天山》)。 

   这是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唯一一部作品。这首乐曲赞美了天山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色,热情洋溢地讴歌了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倾注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西北边疆的一片深情。乐曲结构严谨,感情真挚深刻,富有青春活力,令人感受到春回大地,阳光灿烂,西北边疆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首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已成为广泛流传的中国长笛名曲,已被载入至少9部中国音乐史书。 

 

黄虎威教授的教学

    教学生作曲,不仅仅是做作业,而是教他们写作品。

 

  黄教授:在教学生们写作品时,我要求作品的旋律、结构、和声、织体,乃至记谱法,都要做到完全规范。抄谱要做到“规范、准确、美观”六个字。因此,学生写的就不只是一般的“作业”,而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哪怕作品很小,也应当这样做。许多学生都是从写作乐段开始,然后写复乐段、扩充乐段、单二、单三,再后写复三、复式双三和奏鸣曲式。我的教学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路子。现在,事实已经证明,这个路子是比较成功的,他们最后写出来的作品是可以演奏的,甚至是可以发表的。这点我还是比较有信心。

 

  黄虎威教授对学生的寄望(引自黄教授原话:初学作曲的学生好比雏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爱他们,我的天职就是尽心竭力地和其他老师一道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直到他们羽翼丰满,飞向无垠的天空。至于他们用什么方法飞,沿着什么路线飞,飞多高,飞多远,飞向何处,目标是什么,就完全靠他们自己了。他们是完全自由的。作为他们的老师,我的心愿就是他们比我自己飞得更高,飞的更远,飞得更好!

   

                                               国际演艺学院 李欣格

                                                  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