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顾名思义,“勤奋,节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神话到炎黄,最后到末位傅仪,两千多年的生命流程中,勤俭之光在人们心中高擎,永不熄灭。在历史长河里,高举勤俭节约之旗,势在必行。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认真实践“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人有一颗勤俭节约的心,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身边也有来自农村,甚至更为贫困的地区的同学。我们的家庭尽管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因贫穷而觉得低人一等。相反地,我们会欣然接受,甚至更加骄傲和自豪。因为,普通的生活让我们更能拥有一颗勤俭节约的心——每当我们因为食堂饭菜不合口味,想扔掉时,首先冲击我们脑海的是我们父母,那被太阳灼伤过后的黝黑的皮肤,以及汗水划过脸颊留下的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汗路。而我,也曾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用汗水浇灌的食物,是多么辛苦,亦是多么的珍贵。其实,勤俭节约很简单。不浪费一品一物,变废为宝,亦或是劝说他人,倡导宣传勤俭节约之风。这些行为看起来“轻如鸿毛”,但是那内心驱动我们不断节俭的顽强力量却是“重于泰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人们逐渐淡漠古人的淳淳教诲,大肆的奢侈浪费,在我们周围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而我们身边的小事就足以见这种病态的严重。阳光明媚的白天教室里的灯仍在“努力”亮着,无人的水龙头前永远能看到“细水长流”,本以“节约”为宗旨的校园食堂也能见到珍贵食物“满天飞”“满地跑”,同学之间过分攀比,追求新异穿名牌,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这种浪费现象实在不胜枚举。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行动,却能给资源匮乏的地区送去不知多少温饱,光明和未来。节约,事不在小,有心则有未来!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仅苏东坡以行动诠释这句话,更多流传百世的人物更是勤俭的完美榜样——朱元璋勤俭教女广为人知,而且在朱元璋时期也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味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虽是一首简单的歌谣,却蕴含着勤俭的重要性。一带领袖毛泽东一生粗茶淡烦,生活极为简朴,一双布鞋补了22次,一套军转有76个补丁,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一向以“小气”闻名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他们的小气让人震撼,为了节约用水,丰田公司的员工将抽水马桶里放三块砖,以节约冲水量;笔记用纸正面书写后截成四段订成小册子,反面再作便条使用,一只手套破了就换一只,另一只破了再换……这些事例表面上虽在说丰田“小气”,可它的“小气”更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成功。
“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勤俭节约。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初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日在宫廷上重金请人表演,大肆兴建乐队,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而死于兵乱之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贪”乃治国之道,奢侈靡废必导致国之灭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节约发展,就是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绿色”“节约”的经济发展也使中国走向更前沿,迈向更高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今天,让我们大声倡议: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让勤俭节约成为常态化,使勤俭节约化万千“小事”于大成,继承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让我们以勤俭节约为立身之本,以奢侈糜烂为终身之戒,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异国的节俭经验和良好风气,共同营造健康国风,共创美好家园。拥有勤俭,我们的民族会更强大,我们国家也一定会更富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