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生命的底色 ——读《此生未完成》
作者:韦达斯   学校:吉首大学   阅读量:703
排行:1108   票数:0   距离上一名还差0票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因为大学语文老师的推荐于是放假时便买了来读。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对于她的一大串头衔,什么博士,拿到了什么学位,工作是什么性质之类,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笑意盈盈的从前照片,健康、开朗、阳光。儿子两岁多,名叫土豆。她叫自己的丈夫为“光头”,在她患乳腺癌晚期的所有日子里,她的父母与丈夫对她不离不弃。她写博客,大刺刺地无畏精神感动了多少的人。住院,八次化疗,无数的治疗方案没有把她打垮,她曾是多少病人甚至护士、医生赞赏并崇拜的人……所有的这些,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励志的动人故事来推崇、解读,例如与绝症顽强抗争,生命不息、母爱不止。
   那天下午,我独自一人读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果真是未完成,她原想一直写下去),我一个人沉默地坐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属于特别感性、动人这一类。相反,她俏皮,蛮不在乎,善于自我调侃,好几个片段甚至读得笑了出来。她善于观察,抓重点,很小的事情在她眼里变成好玩之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人才会拥有如此之易满足感和快乐之感。同样类似的书,例如之前我看的《心灵的慰籍》,你会看到对生命的悲悯、豁达,无奈最后又重归平和之感。于娟的文字不是。她有时像个斗士,满篇文章都是斗志昂扬的。她从来不去认命,不放弃,不消极;有时又像一个小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一样,是真的没当一回事,没有自怜的特别明显的哀伤,她甚至嘲笑自己,唯有在面对父母,她的儿子土豆、丈夫光头的时候,才会有点感伤起来。
   她说,写下这些文字,不想误让你们认为我仅是为你们提个醒。如果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可以读懂里面的文字,便会觉得开心。记录下这些点滴,是想让更多的人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里的一些东西,重新去定义,认识它们,并与它们相处。
    是,假如这本书最后成为媒体或大众推荐的励志书,那不是她愿意看见的。生病以后,她重新去思考一些东西,得出的这些文字,皆是内心的思考,然,如果大家捧着此书感慨落泪命运于她的谇然“眷顾”,佩服于她顽强的斗士般的不妥协的毅力和坚持,心酸于她走后的家人的“命运”,赞赏于她生病期间友人、家人对她的不离不弃的照顾,卖房救她的真情……所有的这些,岂是她想表达的始端?
人的一辈子,无常之处也许会见真情。更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此。无常发生之时,如何学会与它共处,由此学会重新去思考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许才是每个人这辈子最艰难的功课。命运之神眷顾给你的,总会有磨难,倾盆大雨一样突然到来,衣服湿透倒也好,最怕是倒下去从此不能起来。若还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从来不会给你答案。而命运之神会嘴角带着平常的微笑:为什么不能是你。
   生活之路平坦之时,大约便会觉得世间美好;意气风发仕途顺利之时,便会春风得意,快马加鞭,恨不得一夜之间抵达长安……年少时候懵懵懂懂,只会朝着大部队茫然地往里面挤,大部分的人接着会谈恋爱,更多的是执念,并非真懂的爱。然后便是成家立业,浮浮沉沉陷进商海里去,运气好些的,熬到年纪渐长,渐渐放慢脚步,开始思考享受自己的人生。更多的人哪里有时间去想,人云亦云,人有自己也要有。身体健康重要么?问谁,都会说重要。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还是会违背而行。赶不了一样奔赴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从未尝试向自己的内心看看。于是便有了天灾人祸来临之时的茫然和顿时的悔恨,继而失落,挫败,消极抵抗的情绪。大部分的人,问问自己,是否真是这样?
   不由想起我读小学时母亲得的癌症已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尚小得的是什么病早已淡忘了只记得奶奶吓我说我再不听话就没有妈妈了还有父亲的长吁短叹以及周围人怜悯的目光幸而后来母亲经过化疗战胜了它回到了我的身边
   现在长大了看《此生未完成》,却有一种共同的很深的感触。
    如果你能意识并能承认不是每一样事情的会按照你既定的计划走下去的话,事情会好办很多。例如感情,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在一起么。不见得,能分开,必然有无法解除的障碍,不需要任何的理由解释,让自己内心舒服,所有的答案无济于事,但是一定要能接受离开是每个人必得经历的阶段,早晚而已。例如健康,每日早睡就一定身体会好,熬夜身体一定不行?这不是绝对的因素。患疾为什么会来到你的身上?不需要理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多难接受都好,最后还是要面对并且共处……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意义。关于生命,关于维系彼此的关系,关于共处,关于价值,关于需求,关于感受……太多,太多了。
    挫折和磨难是让一个人迅速学会思考的直接途径。总有一日,所有的文字会给部分人所看到,任何的事情发生的同时,仅仅是希望自己学会思考一些以往忽略的东西,学会看重一些平日看轻的情意,学会舍弃,学会重新走路,并重新认识关于一个生命的个体,以及其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本质的意义。
    这八年,从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妈妈当初的绝望、无助,一路走过来,从未有停止过思考,对自身的思考,拷问,自省……走到今日,舍弃的未有痛惜,留下的皆是情谊。生命的长或短,真正的价值无非就是内心的充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