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沈接触到巫傩文化是在沈从文沈老先生《沅凌的人》里,这一段是这么描写的:这引发了我的好奇,何为巫傩文化呢?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巫傩文化一般也指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然而在其繁衍后代,生存中发现需要一种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因此,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们的祖先总是习惯于借助于“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辅之以歌舞,这便是最初的傩戏。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傩神方相氏便是人们经常扮演的角色之一。《周礼》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一旦傩祭开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热情参与。一时间击鼓呼噪,举国若狂。
巫傩文化是古黔中地区的炎人族、神农氏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文化。史料记载,炎人是我国南方的远古先民,是一个庞大的氏族、部落。这个氏族活动范围宽广,图腾崇拜太阳鸟。太阳图腾、鸾鸟图腾是沅湘(即沅水、湘江流域)先民长期从事稻作农耕活动的产物,是傩文化的核心观念和形成标志。我国著名巫傩文化专家林河先生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令人信服地深入分析和详细论证巫傩源于沅湘一带的观点。怀化是巫傩文化的主体地带,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最早的农耕祭祀文化发掘于湖南怀化的洪江高庙文化,距今已有7400多年,可见怀化的傩文化历史风盛之远;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傩戏“咚咚推”,20多年前就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是巫傩文化的早期产物;怀化沅陵是秦国时期的黔中郡郡治之地,也是巫傩文化浓郁的地方,仅该县现存傩殿1200多个。怀化众多的古城古镇古村落中,有着过鬼节、做道场、贡土地、跳大神、祭跳香、收魂、收黑等民间习俗和巫术,如今,如滚刺床、单刀云梯(上刀山)、趟火池(下火海)、吃火木炭等傩技,都已成中国的民间绝技。2006年,流传三百多年、富有宗教色彩的沅陵“辰州傩戏”,全用侗语演唱、对白的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怀化沅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学者说,怀化是巫傩文化的发源地。不论是不是发源地,至少说明了这里的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
《沅陵的人》里主要描述的是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 根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 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其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的目的。
土家傩包括傩戏、傩仪、傩礼、傩技、傩歌、傩舞等项目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 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即:送祝福,叫做“ 礼” ;成全了义,叫做 “仪” 。“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比如每年元宵节龙灯出灯仪式就是傩礼
傩技中,有诸如上刀梯、下油锅、踩红犁、吃玻璃、啃磁盘等绝技,这些绝技的表演通常还配合着傩戏表演 和杂技差不多的. 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红的铁犁上划过,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傩文化中崇拜和信仰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虽然巫傩之术中难免参杂着一些封建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蛇鬼神说,但我们不难发现,巫傩以傩神,傩歌的形式映现的生态伦理追求;以还愿傩,打解等方式展示敬祖爱幼的伦理意愿,以傩戏等形式颂扬婚姻自由,夫妻恩爱等伦理观念傩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有道德教化,审美,休闲娱乐,增加旅游经济收入等功能。挖掘,整理傩文化中积极的,合理的,科学元素和成分,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