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总是件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没别的东西比它更好了。”这句话说尽了希望的美好以及如此多年来令无数人为之奋斗的理由。它来自小说《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是斯蒂芬·金的代表作品。
斯蒂芬·金,美国作家,以写恐怖小说而闻名。其大量恐怖作品中均以“毁灭”这一主题作为故事核心,特别是早期作品《凯莉》描述内向怯懦的嘉莉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能力,当她在舞会中被同学戏弄淋满一身鲜血时,她就用意念展开恐怖的大报复,将舞会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屠杀场;《闪灵》中带着妻儿搬进封闭酒店精神日趋分裂的作家杰克,最终与恶魔同归于尽。金在惊惊恐怖的表象下展现出对人性本质的关注与拷问,反映与揭示美国社会中种种令人担忧的现实状况。在他的作品中,“毁灭”并非目的,而是反衬他对人性“善”的寄望,通过对人性的解读来确认人的神性,即人是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从而战胜自身恐惧和心魔来重塑理性与意志对抗各种外在力量的。但《肖申克的救赎》像一匹黑马,它不是恐怖小说,因为它没有令人惊悚的画面,没有鬼车,没有闹鬼的旅馆,没有科幻。但是,它却影响了那么久,直到今日,提到这部小说,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它影响了几代人,我相信它的影响还会继续下去。
《肖申克的救赎》描述了肖申克监狱囚犯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故事由一个名为瑞德的囚犯的自述的形式展开,描述了他自己如何入狱的经过:出身贫寒,却与出身显赫大的女人结婚,但他不快乐,他受着他岳父的掌控,好像提着线的木偶,时刻在别人的掌控下,他在车上做了手脚,导致他的妻子遇难。从此他的大部分人生在狱中度过。但瑞德真正想说的却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安迪·杜佛尼的,一个做了替罪羊的银行家,一个冷静睿智对生活充满热爱,忍耐强烈追求自由的家伙。安迪的妻子琳达与高尔夫教练昆汀偷情被安迪知道,妻子要和他离婚,说不愿再这样偷偷摸摸地过日子,她要和昆汀在一起光明正大的生活。而想来当时安迪的内心应该是充斥着痛苦与不甘:得知自己妻子与别的男人偷情本身就是一件难以令人接受的,羞辱不堪的事情,而妻子却还要当着自己的面,告诉自己她不爱自己爱的是那个高尔夫教练,要和他好,要和自己离婚。这,换做无论哪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就这么坚决而果断的离自己而去。安迪在冲动下说出她要和昆汀好,门都没有,他们会去地狱,也是一时的气话罢了。他后来只是跟着妻子去了昆汀家附近,甚至喝了不少酒,但他仅仅是在那附近喝了不少酒,就开车回家睡觉去了。反而在他第二天醒了的时候很清醒,甚至决定和妻子离婚。在我看来,安迪是爱他的妻子的,至少是深爱,他们有过甜蜜和深邃的感情,只是安迪不是特别善言谈,他的话不多,他总是冷静的分析事情。这或许让妻子感觉他冷落了她,让她感觉不到激情的存在。但是那并不代表他不爱她。安迪说他在知道妻子偷情后很难过,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他的辩解,一段真心换来背叛,而他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难过而已。然而他所付出的只是难过而已吗?这个世界上真是充满了巧合:那么巧,那天晚上安迪的妻子和昆丁双双死于昆丁的家;那么巧,安迪于案发前一晚上扔进河里的手枪怎么都找不到;那么巧侦办此案的检察官当时正要出马竞选众议员,有意留给大家深刻的印象……这一切的巧合都让安迪陷入了无法争辩的局面。他自己也只能这样自嘲般的推断:“我认为那天晚上,我真是倒霉透了,古往今来最倒霉的事都集中在这短短几小时内发生。我想一定有个陌生人凑巧经过。也许在我走了之后,有人车子爆胎了,也许是个强盗,也许是个神经病,走进去把他们杀了,就这样,我就被关进来了。”
古往今来的倒霉事……他就这样在这监狱之中度过了几十个年头,无处伸冤无处申述,没人会理他。安迪开始的时候还会和瑞德一样申请假释,可是结果很明显,绝对不会通过。安迪一直在反抗,他不屈服,在面对那些“姊妹”的骚扰时他绝对不会屈服,他一直反抗,哪怕被打的遍体鳞伤,因为他要尊严他要他的完整的人格,就这样那些姊妹在看似柔弱的安迪面前一次都没有得手。安迪一直让我很感动,有很多件事情非常让我触动。
第一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赢得了他的同事(也就是和他一起翻修屋顶的囚犯们)可以在阳光下轻松地喝着啤酒,就宛如在修整自己家的屋顶一样。是的,安迪让那些囚犯们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那是他们已经遗忘多年根本不敢想象的自由!也是安迪一直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的信念!这是安迪对囚犯们的救赎也是对他自己的救赎。
第二件,他尽自己所能去争取到了完善扩建图书馆的政府拨款,购买搜集了大量的图书,让囚犯们可以学到知识可以聆听音乐,可以完成没有完成的学业。他帮助了很多囚犯通过了高中课程。这其中就包括汤米,在安迪看来,汤米还是个没有明事理的孩子,他还年轻,判刑又不重,他还有妻子和孩子,他不应该继续在偷盗这条道理上。他帮助汤米走上正道,给他辅导高中科目,在他失意的时候鼓励他走上正途,让他参加同等学历考试。这是安迪对汤米的救赎。汤米和许多其他人一样,很喜欢安迪。我想其他很多人都喜欢安迪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这个瘦弱的男人身上总是能够看到希望,看到他对自由的执着追求,看到阳光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会有人不喜欢,即使那些囚犯早已忘记希望是什么。安迪有才华,他精通财务知识,他用他的财务知识帮了自己,让自己可以在监狱得到更好的待遇,也方便了他的越狱,但那不代表他是心甘情愿帮助那些典狱长和狱警们钻法律的空子,或是洗黑钱。或许安迪本人是打心底里厌恶这些做法,但这样的反差恰好也说明了他对于自由的渴求。
第三件:安迪一直在或明或暗的提示瑞德对自由的追求,他知道在瑞德的内心是渴望自由的,只不过几十年的监狱生活让这种渴望早已被抑制,他对瑞德说:“你低估了自己,你是个懂得自我教育的人,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我觉得。”我想这几句话让瑞德在身心上有了很大的安慰,他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也在慢慢的复苏。以至于最后他选择了违反假释条例,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去齐华坦尼荷的行程。瑞德心中那份对自由的渴望复苏了,他触碰到了自由,并仅仅的握牢。我想如果没有安迪,瑞德下场可能就和老布鲁克一样,又或许会比老布鲁克坚持得更长一些。可是,没有自由没有希望的人生只会是度日如年只会是毫无生机,倒还不如勇敢的去追寻自己的自由。这是安迪对雷德的救赎。
像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还有着很多很多……但当安迪从窄小肮脏的下水道出来并且来到离监狱500码的水边时他就已经成功了,他得到了自由,他的愿望实现了。就算是那时他被追来的狱警抓住了,在我心中他仍然是成功者。当然,安迪比想象中的更成功,他成功的获得了那个新的身份,来到齐华坦尼荷过上了崭新的生活,一派幸福和希望。小说的结尾并不像电影做的那样描述了安迪和瑞德两人重逢的场面,但是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更能表达出两人之间的那种深厚的情谊。
最后,总结一下,这部小说对我的震撼和触动是无不确定的,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自由,是何等的重要,对我们是何等的珍贵。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有希望,哪怕他生活在沙漠中也依然会最终拥抱绿洲。但一个人心中倘若没有希望,那么哪怕他生活在绿洲中他的心中也早已荒芜,连一片绿色都没有。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想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是越狱及狱中生活这么简单,也绝不仅仅是我以上所言的那么多触动,我相信他带给我们的意义还要深远,这我们会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体味到。但我相信,对于自由的不懈追求,对希望的不放弃,这绝对是这部影片目前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力。孩子,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吧,去满怀希望永不放弃吧,你看看,比起安迪,你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所有苦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