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为何中国的穷人大多是农民?
作者:赖建铭   学校: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阅读量:576
排行:1108   票数:0   距离上一名还差0票

农民贫穷的原因

㈠农民自身原因

⒈ 想文化观念落后

受封建愚昧思想、小农经济思想的支配,农民大多轻视子女读书,尤其是轻视女童读书。这造成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生产能力低,经济门路窄,因而贫困人口中,农民占多数。

⒉  科技水平低下

中国农民相当程度上文化程度低,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思想保守,对新事物应变迟钝,进而导致了农业生产力不高,农村经济不发达。

⒊  就业不充分

农民相对文化程度低,加之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人数庞大,农民工就业困难。文盲半文盲很难获得非农业就业机会,农民外出打工多充当廉价劳动力;工资低,所挣得的除了维持生活,余者甚微,总体消费能力不足。

4. 人口观念落后

封建社会下中国重男轻女的穿透仍在当今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保存着。他们认为,男人是家庭门面、精神支柱和祖宗荣辱的象征。因为能生的设法生,不考虑贫富,不考虑人口膨胀的后果,导致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据统计,因超生而贫困的人口占50%

5. 创业精神缺乏

相对文化程度低,较少着眼长远。许多农民不敢冒市场风险,不善于积极主动的开辟增收门路。相当一部分农民主体意识淡薄,常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贫困农民的“靠政府补贴、救济”的依赖思想严重,不主动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而久扶而难脱贫。

而这些条件,都是源于农民能力的不足。大体来说,对农民能力的认识可从体能能力、认知能力、劳动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维权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应当说农民的体能能力有所增强。但同时应看到,我国八千万残疾人,多数在农村。这说明至少有上千万的农民不具备最基本的体能能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初中以下学历大概占80%,这导致农民认知能力很弱。普遍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能力,许多农民不知道该如何转移就业和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自然是的就业能力也不足。至于说创业,多数农民难以发现新的商业机会,不会创业,只能选择打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和如何维权被黑心老板克扣、拖欠工资,一度成为我国的普遍现象。

农民增收难,就是难再农民能力普遍低下这个根本问题上。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群体收入上不去,消费不足也就是必然的了。于是,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形成如下逻辑关系:农民能力不足→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利润比重上升→工资比重下降→利润比重进一步上升→工资比重进一步下降。

农民能力不足,同时意味着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这使得我国的制造业只能从低端做起,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两端,如研发、设计、营销等拱手让人。这又形成了如下一种逻辑关系:农民能力不足→发展低端产业→扩大出口→压低工资→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扩大出口→进一步压低工资→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农民能力不足导致了我国产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陷入低端陷阱而难以自拔。

引申一下上述分析,从个人来说,农民能力不增强,生活难以改善;从企业来说,农民能力不增强,缺乏合格劳动力,转型升级难以实现;从农业来说,农民能力不增强,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粮食安全难以保障;从城市化来说,农民自我管理不增强,难以转变为市民,城市化将会受阻;从国家来说,农民能力不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上不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地位难以改变,这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公共风险。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一个人角度来说,强化农民能力建设是时候了。

㈡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导致农民难以走向现代化,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重要因素。它是农民自身无法突破和超越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刚性。建国以来直到现阶段,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是制约当代农民走向现代化、摆脱贫穷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因素。

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二元经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使一国内城乡之间存在着现代城市元与落后农村元两个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单元

㈢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阻碍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使中国农民仍然大多处于贫困状态,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

⒈ 农村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缓慢

二元经济体制阻碍了农村市场经济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也缺乏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物资支持,造成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于停滞不前,农民素质提高受到物质基础限制。在这体制下,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缺乏流动的机会,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大大限制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人为的在城乡之间树立起了一道藩篱,使得我国农民长期被阻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变成了单纯的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廉价农产品的提供者,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从而使其失去了提高素质和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良好制约。

⒉ 农村小农生产方式的广泛存在

传统社会精耕细作型农业始终未能突破家庭经营的模式。这种家庭耕作是小农性的,他们自给自足,一般无事外求。由于小农经营方式同质性强,使得乡村社会极易形成一种稳态结构。对土地的依赖,加之小农经济所具有的高度的自给自足性,将中国农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印上深深的封闭主义烙印。同时,农业是一种低产出的经济活动,这就使得在农村农民聚集财富是极困难的一件事,“有限资源”的观念便油然而生。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不确定的自然风险和环境风险的能力薄弱,这就致使传统农民常常保守悲观、因循守旧,害怕社会变革,不乐意尝试新事物。

㈣传统文化

文化影响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态度、价值观、信仰,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当前,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中国农民,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社会行为,是影响农民主观因素和阻碍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相应的,农民也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最多的人群。但传统文化在农村仍遗存于今,其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而消极因素也成为农民继续社会化的羁绊,构成了农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㈥农村教育

   教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农村教育的落后,教育对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左右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不论农村的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面临着较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教育的不均衡性对农民素质有着较大影响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体制存在较大的弊端,致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造成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缺乏和落后,从而影响了农村学生升学的机会并且教育质量不高。这种状况最终造成了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人的素质落后的恶性循环,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因素无法通过教育向农村渗透,教育对促进人的现代性成长的作用受损。

治理贫困的对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农民方面,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就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

㈠ 防止农民被边缘化,突出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未来十年是中国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农民要市民化,农业要现代化。但实现中确实存在一个“谁来化”的问题,是农民自己化,主动化。自觉自愿地化,还是靠政府来化,农民被动接受。20实际90年代,全国学习温州龙港农民用自己的土地、自己积累的资金,自己建城,自己把自己变成市民。龙港精神的实质是农民自主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权利。在政府住到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下,农民有被边缘化的倾向。突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伴随着改革信号的释放,也就出现了“我国农民个体还不具备市场谈判能力”、“农村土地直接入市将导致星的社会分配不均衡”等忧虑。要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制度设计,以制度建设推动土地市场规范运转,切实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作用,实现市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要的任务是尊重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只有财产权明确才能形成市场主体,才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如果没有产权,农民就没有财产性收入,就不是市场主体,中国的产权改革之路就不算完成。“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使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现,是让“老乡”过上小康生活的基础,使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倡精神的有力支撑,也是农民自主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㈡ 土地作为“财产权”还给农民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新阶段,深化以土地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核心是切实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因此,应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财产的主人。土地权益作为农民最大的财产权,未来的改革应该继续沿着“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流转权,保障收益权,尊重处分权”的路径向纵深发展,并促使“农民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和财产权”资本化、物权化、法律化,使之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创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形式也是可行之策。在改革方向上,通过多元产权模式和制度安排,实现并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家庭承包土地权,集体所有、完善财产权;农村建设用地,登记发证、允许入市,保障交易权;农民宅基地,实行多元产权,有偿供给,无限期使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尝试购买农地开发权;涉及农民土地财产及收益的征用制度,应该打破垄断,实现卖方决定、增值分成纳税。同时也可以加强农民土地财产权制度保障。在法律上应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界定为农民财产权,纳入财产保护范畴。

㈢ 变小农意识,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现实中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薄弱,对市场规律知识知之甚少,让农民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了解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法制性等。对于已加入现代化农业大军的农民,还需加强WTO知识教育。农民权利义务观念淡薄既不能是农民切实维护自身权益,也容易使农民违反市场规则,权益受到侵犯。农民脱贫,从观念思想上脱贫非常关键,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用理性指导实践,如增强参与意识,进取精神,加强时间观念和计划性,积极就业,主动创业,引起农民观念上的革命,才有可能使广大农民成为先进生产力,进而脱贫致富。

㈦发展应用型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

当前经济的发展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但长期以来,这没有受到社会、政府以及农民自身的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只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性人才培养,而忽视应用性人才培养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广大农民在获得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得到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形成农民的竞争力。

结语

总体上,穷人的主体还是农民,这些农民还处于温饱水平或温饱水平以下,所谓中国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或达到3000美元,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与农民无关。这是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当前中国城市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诸多困境,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农民贫困问题。一方面,可以看到政府在减少农民贫困方面作出的努力与成就。另一方面,靠政府救济性政策“恩赐”农民,只是权宜之计。不但是政策性规定存在太多变数,可任由具体执行者解释,而且一开始就把农民置于被动地位。从国家层面看,“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权利问题,通过法律形式赋予中国最大多数群体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解放农民,富裕农民,最终实现农民自己保障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使农民脱贫,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从农民自身来看,首要的是农民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农民不是现代化的旁观者,而是首创者,践行者。只有农民唤醒自身的意识,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才有可能在当前社会结构中,扭转自身的劣势,实现自身的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而要落实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实现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