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丢失的文化
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带给人们的是代代相传的知识,是文化精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可听说最近书里却丢失了一样东西,我们且来看一看。
一进书店,大家端坐在座椅上,眉头紧锁,口中念念有词,远看如老僧坐定,近看如道士念经,身影匆匆,带上一本书就赶紧跑起来找一个地方,马上进入状态,坐如钟,低头捧书,一遍又一遍的背着,从何时起,书,成为的只是单纯意义上知识的吸收,不知从何时起,书,成为了大家谋前程的好工具,又不知从何时起,书,成为了商人的好商机。我们来看一看书店里的书吧,学生必学的100篇作文,高考必备文章,通向清华之路,真是动人心弦啊,让人情不自禁的拿起来要看一看,仿佛不看的话就与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失之交臂的心痛,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只要读一读就可以梦想成真,只要买下来仔细看一看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书变成了求学路上的垫脚石,可是书难道不是应该向大家带来知识,传播文化吗?难道是我记忆有误?难道这些书真的那么神奇,让人爱不释手?当然,这些书只是针对着广大学子,还不能打动广大人们的心,不过自然不能就这么算了,我们请继续往下看,雍正皇帝的野史,孝庄皇后的秘闻,武则天是怎样成为皇帝的秘密手段等等,这真是让我们的考古学家汗颜啊,如果被他们看到是不是应该羞愧的无地自容呢,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前人的历史,研究古物,自己奉为一生的事业居然还不如一个出书之人,人家轻轻松松就挖掘出了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的野史,甚至恐怕连书中本人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这么一段历史,真是好生厉害。书,不去传播各朝各代的修养文化,道德精神,反而成为了传播历史秘闻的播音器,真可真令人眼前一亮啊。
想我中华一直发展至今传承古书无数,却被各种具有商业头脑之人,各种编纂,在自己赚了个“黄金屋”后,还将“颜如玉”留给大家观赏,真是让人感激涕零啊。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五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期间人们去伪存真,将精华传承下来,不求扬名立万,但求能够给后人带来心灵上的升华,自己无愧于心。那我们现在呢,是在进步吗?是在不断的用书传播文化精神?不,以我们现代人的聪明才智或许已经不屑于这样做了吧,现在的感觉文化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吧,自己早已与它融合在一起了吧。当然这或许还是谦虚的人才会这么说,像那些上面介绍的书之作者恐怕感觉到自己可以自创文化了,他们准备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也有一部分人正在默默的支持他们,默默的等待这他们的新书,默默的吸取着他们的文化知识。多么符合现代人的文化啊,大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大家终于可以离成功越来越近,大家也终于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在古今中外的各种秘史中穿梭,等碰到人时也可以高谈阔论,在他人迷茫的眼神中找到自己那似乎是散发着光辉的形象。
还有一些书似乎因为长时间没人触碰,已经泛上了一丝灰尘,他们有的躺在名著的书架上,有的躺在文学的书架上,据说是有的叫《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的叫《卡耐基的演讲哲学》,还有那什么《中国上下五千年》等等,只有少数的人们才愿在书店阅读他们,似乎这是一类阻挡人们进步的书吧,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作者的名字总是听的那么熟悉,对了是不是曾经出现在教学课的书本上,是不是曾经听哪个老师提起过,记不太清楚了,似曾相识但又相见不如不见的感觉吧,总之少之又少的人们才会去翻阅他们,他们在看的时候,不急不慢,有时一段话要看好几遍,脸上表情也似乎在跟着书翻页不断的变换,甚至有激动者居然拍案叫好,手中的笔也似乎一直在写,不知道在摘抄着写什么,他们将书中的东西称之为文化精神,他们说走进书中会被感染,不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怀着任何心里,只是用心去体验作者所写的故事,所讲述的道理,一代代传承下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才是能令一个民族崛起,这样的文化才配称之为文化。
原来是这样,人们不知何时起,将书中的文化丢失,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出书的意义只是纯碎的赚钱,不知道从何时起,书真的就只是一本书。文化曾经来自书中,却又丢失在书中,这算是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吗?难道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也要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吗?难道那句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真的仅仅只是口号吗?不要去找那所谓的现代文化了,也请那些编纂着高抬贵手吧,不要让书里的文化丢失在我们手中,请把目光放在真实的历史,精彩的文章和育人的名言等上面,不要去念念有词了,请字字入心,请身临其境,请在书中找回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