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城
黄沙满天,红日高悬,炎热的气流交织灼眼的日光,荒芜的沙地伴随着走不到的尽头。这便是我以为的撒哈拉。可三毛,那个娇弱的女子,用自己的身体毫不维和的演绎出撒哈拉的绮丽壮美,用笔尖辍成《撒哈拉的故事》,她对撒哈拉狂热的迷恋让我一度向往那个圣地,想去感受那个她笔下有着人性的柔美,黄昏的霞的以及充满爱的撒哈拉。
那是她爱开始的地方。
她把所有的情感都注入了撒哈拉,她在那里体会爱怨痛喜,她在那里寻生命之轻。在那里她写下与荷西的生活,她写她至死不渝的自由,她写她的婚姻并不是她爱情的坟墓。她如同一只高高上的鸵鸟,在人漠中孤傲的前行,只为求一方静土。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她所追求的也不过是自由,是心灵的洒脱所以她才会选择这如火的撒哈拉。她始终相信,只有撒哈拉才承受的住她灵魂的重量。“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在她的眼里撒哈拉竟成为他爱的附属品,这倒符合她那放荡不羁的浪子形象。她向往自由,她热爱自由,没有谁能夹住她追求自由的心,包括荷西。她常说,她与荷西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谁也不是谁的一半。她与荷西的相爱,正是将他们推上追去自由的两条相反的道路。
都说三毛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女子,是因吃了禁果而被丢下人间的天使。我倒觉得她是在天上过不惯闲适的日子而到炼狱般的人间享受轮回的痛苦的仙女。
没错,享受痛苦。
从幼时早年退学受尽白眼,到青年时漂泊在外求学,再到深切体会丧夫之痛。
她自缢而亡的结局倒像是化蝶一般的理所当然。
朝生,抽离,破茧,暮死。
“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得生命的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她在《蝴蝶的颜色》中道出了戏目最终的结局。
好像早就预知了一般。
宿命如此,万不可违。
正如《红楼梦》里,“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三毛痴迷于自由,甘愿固守着她的城永久的做着美梦。
永不再醒。
“飞蛾扑火的那一刻,定是极快乐而又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