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恶意刷票,恶意竞争,体现本次比赛公正性,组委会决定,投票转化为分数规则为:
1~20名,计入总分为50分;
21~50名,计入总分为49分;
51~100名,计入总分为48分;
101~150名,计入总分为47分;
151~200名,计入总分为46分;
201~250名,计入总分为45分;
251~300名,计入总分为44分;
301~350名,计入总分为43分;
351~400名,计入总分为42分;
401~450名,计入总分为41分;
451~500名,计入总分为40分;
500名~1000名,计入总分为39分;
1001名~2000名,计入总分为38分。
评委打分为50分制,与投票分数一起计入总分。
评委打分将在6月1日~6月5日进行,具体分数查询办法会在6月8日前后在群里及大赛专题页面告知大家。
投票截止时间:5月31日23点59分59秒,最后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征文比赛,投票的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的作品扩散,让更多的人阅读,请大家不要为了排名而去刷票,征文的最终获奖,和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分: 登录可见大赛首页 > 作品投票 > 详情
一个脚踏实地,一个放飞梦想
作者:孙艳   学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阅读量:403
排行:1108   票数:0   距离上一名还差0票

一个脚踏实地,一个放飞梦想

最早对北京的印象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有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课文的这一段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就想:“北京可真大啊,有那么长的街,要是能去看看该有多好啊!”一个小小的梦想便在我的脑海里放飞了。

高考过后,带着还不错的成绩如愿地来北京读大学,终于和拖着大包小包送我上学的父亲第一次踏进了北京城。已经入秋的北京却丝毫没有凉意,在北京的第一个周末,就独自溜溜达达地把这十里走下来了。天安门似乎没那么大,街也没那么长,走到头也没有丝毫倦意。

对于好多没来过北京的外地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北京。记得儿时对北京的很多幻想曾在一部专题片里出现过,也许许多是人造的,但现在追忆起来确是让人感怀的。

我在内蒙古住的地方很偏僻,晚上八九点出门,街上就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路一侧是废弃的厂房,另一侧是九十年代风格的员工宿舍。没有一扇窗户透出灯光。拐过一个弯是一排分不清边界的平方商户。只有个别挂着烟酒招牌。小饭馆大多在玻璃上用贴纸粘了些简单的菜色。

2008年,也就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那一年,回家的主马路还是土路,暑假在城里买了一辆24自行车,高兴地非要骑着回家,没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和班里一个同镇的男孩骑了十公里省道和三公里镇上的土路大汗淋漓地回了家。镇上的土路很难走,一路上上下下,坑坑洼洼。怎么被父母教训地已经忘却了,只记得那晚和父母围坐在盘在南窗户边的炕上,吃着家乡特产土豆做的大烩菜,看着早年20英寸只有6个台的电视机特别特别开心……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一直是父母骄傲的我从初中开始就被送到离开那个小镇的城里上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会见证这个小镇的成长和变化。今年,一条狭窄弯曲却平坦的柏油路已经通到了家的大门前,每隔十米的路灯也从此照亮了那条晚上七八点就漆黑冷寂的路。“以后你弟弟晚上上完补习班回家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电话的那头传来妈妈无比激动喜悦的声音。

高考完的暑假,大家天南地北地报了志愿,当每个人还在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时,我却被现实结结实实地打击了一下。爸爸开着一辆农用四轮车去往更偏僻的农村卖粮油白面的公路上发生了车祸,父亲的车后面的保险杠撞掉了,对方的司机受重伤了。于是家里的全部积蓄包括父母算计好去年秋天家里卖土豆积攒下来供我读大学的一万块都给了车祸受伤的司机。那些天,老两口愁的睡不着觉,更确切的说,是我父亲。

一直觉得,我父亲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在本该上学的年纪选择出去卖冰棍供自己的姐姐读书。没上过几天学,却在电视生活中认识了大多数常用字,写出来的一些字还有模有样。父亲十几岁的时候迎来了改革开放,后期经历了改革与分田到户的责任制,感觉自己的劳动回报比较直接了,于是起早贪黑,为自己的那个富裕梦想竭尽全力。所以,在我心里,他们这一代人是最辛苦,最勤劳的一代人,是他们教会我去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我高中毕业,也就是发生车祸的那年,当时弟弟还是个七八岁淘气的孩子。家里又不富裕,在农村像这种情况做姐姐的早早出去打工赚钱也是正常事。但父亲很要强,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供我读书。而我也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一直都在城里重点高中最好的班级。那年跟父母聊天的时候,朴实的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

记得开学前,和邻居借了2000块钱,也打听到可以通过生源地贷款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事情。那时父母的脸上都笑开了花儿,像两个孩子一样……

远离那个温馨慢节奏的小镇来到北京的第一年,除了灰色的天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学习之外的社团骨干,学生工作的部长,国家赛事的志愿者等多重身份都让我感受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多彩。在周末节假日我开始了兼职、实习、考证的生涯,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

在天还没亮的清晨我迎着寒风去自习室,在耳边充斥着最近热播剧的剧情时我在专业书里刨根问底,在傍晚夕阳斜照的操场上,为了下一次的北京马拉松的我一圈又一圈的奔跑着……正如尼采所说“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因为爱和梦想的力量,我一直努力着,希望将来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给父母一个不再那么辛苦的晚年,有足够的力量去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北京这座扎根着我儿时初心和如今梦想的繁华大都市,生活中还是难免会有物质上的“贫穷”所带来的无力感,但想想朴实憨厚的父母,与我和家人共度难关的亲人朋友,拥有日益健全完善的教育资助政策的温暖的大环境,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和力量!这一切总能让我在困惑顶不住的时候满血复活,去用一颗善良、诚恳、感恩地心去对待生活,去迎接崭新的未来!

每个人总有两个自己。一个脚踏实地,一个放飞梦想。

而我,一直在奔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