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双眸,不一样的世界
我无意否认人类正常的视觉功能,但是,我始终相信,面对同样一片天地时,两个人是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眼睛也会有欺骗自己的时候,那是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内心的干预而生成的一种效果。它并不是完全不真实的,只是加入了少许自己的主观映像。
小的时候,我就一度认为天就是蓝的,即使要下雨了,也只是被乌云遮住了而已,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喜欢阴天。记得有一次小学放学,雨下的很大,而我却没有带伞,那时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我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考虑到爷爷年纪大了可能会晚到一些,我就背着书包乖乖等在门口。
入秋的雨天冷到让我觉得似乎连空气都是凉的,我看着其他小孩儿都被大人陆陆续续的接走了,我的心情就像这阴雨天一样无法晴朗起来。雨还是一直没有停,可是却开始有了变小的迹象,忽然,远处一个黑色企鹅般的庞大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没错,那是我的爷爷。该怎么说呢,那一瞬间天并没有晴,可是我的心却晴了。爷爷拿了衣服给我,还有我的卡通小雨伞。从那时开始我就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心是晴的,那么我的眼里,就没有雨天。
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对于人体,我最喜欢画的就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眼睛。因为在我看来,那是人体最神圣的一处感官,就好像黑暗之中开启的两扇窗户,打通并连接了两个本来相对独立的世界。
每次参观欧洲艺术画展的时候,只要是肖像画,我就会首先注意到画中人的眼睛,因为那是一个切入点,是一个故事的切入点。如果你用心去看,你甚至可以从画中人物的眼神中看到,你从来都不曾发现过的东西。有一句名言是这样写的,你在看谁的著作,就是在和这部著作的大师进行对话,这句话中的著作如果换成画作,可能会难理解一些,因为文字具有音乐和美术都不具备的直白表达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小说可以为更多人所欣赏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可以为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展现出一个大致相同的世界,好的文学还可以营造出引人入胜和引起共鸣的效果。
看不到,但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独特的能力,我想说,对于失明的孩子来说,从别人口中听到的文字,在他们的心里会渐渐生成一个世界。可能,这个世界是不明确且不具体的,但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所以,听觉便开始代替视觉继续运转,他们内心的想法,可以通过文字和想象构筑起来。如果有机会,我想对那些失明的孩子们说,我想让你们知道,眼睛并不是心灵唯一的窗户,你们可以拥有自己营造出来的不一样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也是光明的。
可能是由于我的童年十分幸福的缘故,我的内心长存希望和美好,长大了以后,我开始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这个世界。当然,也经常用阅读和看电影的方式去汲取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在现实中并不会经常看得到。比如,纯洁和死亡,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诸如一系列纯洁的东西,都在渐渐远去,曾经的眼见为实,都失去了让人相信的资本,所谓的透过事物看本质,也变成了绝对冰冷的理性思考。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任由感性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自欺欺人。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却从来不缺少真正幸福的笑容,因为再少的纯洁,也是存在的,他们会用清澈的双眸去看待眼前的一切,清楚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而且,眼中会长存希望与美好。对于死亡这个词语,每当我谈起它,我都是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态。我从不否认它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但是我能看到的,并不完全只是结束。虽然普通人无法像伟人一样,留下精神果实给后人继承,但是,这种轮回不会停止,时间在走,地球在转,你无从得知他下一刻会在哪里。
你的心灵,可以决定你看到的风景,不要把自己的目光总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看久了会累,会疲惫,会越来越迷茫,只有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才可以活的更加出彩。当你还在无比伤感的看着一棵枯萎的树苗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你身旁很多的人都在看它旁边那棵长的很茂盛的小树。
要记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而且,你的精神和心态可以影响你的视觉,人眼睛的定义不是绝对的,但它是相对的。
希望,当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依然可以看得到世间的美好,用同样的双眸,去看不同的世界吧,那时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