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与圆滑
大学放假回老家,刚到目的地没有多久就碰到了高中的同学,他俨然与高中的时候不一样了,除了习惯性地叼着一支烟。估计是大学的宽松环境完全释放了他,身上的穿着也是非主流,我迎合着说:“你变模样了”!其实我想加一个形容词,但那一刻好像想不出合适的词语。我的话音刚落,他也似乎在迎合着我说“你也比以前成熟了”!听到这一句话,说实话我的内心还是欣喜的。因为我想到尽快地成熟起来。寒暄中来接我的同学已经到了。我和“非主流”道别之后就离开了各回各家了。
回归故里的喜悦让我把一切杂念和心事放在了一旁,尽情地享受着休闲和安逸。直到临开学的前几天,在看某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听到了一句话:“有的人的内心并没有成熟,所以一脸的世故”,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放假时的那一次偶遇。我也认真地开始思考,我是否真正地成熟了。于是我开始寻找成熟的标志与标准。衣服越来越正式?说话越来越沉稳?胡须越来越浓密?这几个标志是成熟的人可以具备的东西,但是反过来讲就得另当别论了。
刚刚这样地正反比较才让我真正察觉到成熟与圆滑的不同。我认为成熟和圆滑的人都可以具备那几样东西。但是区别就在于成熟的人无时无刻都散发着稳重和大方,成熟的人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处理问题直达根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自己严防死守的原则。而圆滑的人呢,当这些人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再配上“真诚”的笑容,是不是有些俗不可耐。
成熟的人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这样的人是有棱角的,不是在所有的环境能够存在的。圆滑的人恰恰被世事磨去了棱角,能够更加得迎合周围的环境了,他们的身上总是透露着更多的矜持,更贴切地讲就是“端着”。我的观点是圆滑的人原则感也很强烈,但是善变,当他们做下一步的动作的时候,第一刻想到的就是更好地迎合他人或者周围。圆滑的人其实他们活得很累。
最近刚刚拜读完《平凡的世界》,书中为了摆脱农民身份,找寻出路的孙少平。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人,孙少平有自己独立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生活的目标,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即使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及纠结的感情观念下,没有打乱他的阵脚。正像路遥评价孙少平一样——强大精神的根本存在,是多大的苦也不能打乱他生活的节拍。
说到这里,我也算是重新审视了自己,问自己是否成熟,还是圆滑,我有我的性格特点,有时沉默寡言,有时侃侃而谈,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从来不过问,但我并不认为我是成熟的,因为我对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能力,辨别是非的“火眼金睛”还没有练就。但我绝对不是一个圆滑的人,因为我有自己明确的原则,有做事的基线和做人的标准。当一个人变得像铅笔头一样被磨得圆滑了,就说明该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