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题目揭晓 截止日期:2020年9月8日17:00前 【竞赛题目】 自然地景的建筑 【出题人】 王维仁 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 【题 旨】 当下全球建筑共同面对的关键性挑战是:建筑和人如何与自然共生。数百年来发展模式经济对自然的无尽消费,当森林逐渐开垦为农田再转变为建筑,在气候暖化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危机中,建筑和人该如何与自然共生?面对全球资源剥夺与社会公正的挑战,建筑应该如何尊重人与社区、自然与生态,反映一个资源循环共享的社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建筑与城市扩张的数量与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我们逐步将阡陌交通的农业地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地景,改变为千篇一律“三通四平”的规划用地条件,无论我们增加多少绿建筑和日照间距的规范指标,我们距离自然生态的建筑理想,其实是越来越远了。继承了自然哲学与文人山水的文化,面对21世纪的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作为发展先锋的中国新建筑,除了规模、技术与形象,能对世界建筑环境的永续发展提出什么样的论述? 地景的建筑让地景与建筑成为整体,强调以地质地形、风水水文、植物与有机生命共同形成的生态关系。超越以观赏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建筑,地景的建筑让建筑成为能反映自然与生态、生产与人居的人文地景。地景的建筑同时也是建筑地景与景观建筑,建筑不但对地形等高线的高程变换保持敏锐,理解地表和地下的水流变换,掌握阳光阴影的移动与四季风向的变化,同时也对大树与林木、虫鸟与花草,保持视觉、听觉与嗅觉的灵敏。 地景的建筑不只是重视地景形成的视觉整体,同时强调经由通风和采光、水和能源的循环,与自然生态形成的功能整合。地景的建筑同时思考与自然结合的构造与材料,探索建构的可持续合理性与诗意美学。地景的建筑经常是低层的,却也采用多层或高层作为一种策略,节约土地保育更多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是现象学与感知的,是记忆和场所感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反映真与善的自然美感,让简单朴质的文化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地景的建筑同时也强调开放公正的社会性美学,让参与的公共性成为保育自然的基础。 在一个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你能理解地景变迁与地文轨迹的城乡环境里,无论它是自然环绕的场所或是城市中局部保留的自然地景,避开不宜建筑的生态敏感区,选择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探索场所中有意义的自然元素与文化地景:山坡谷地、大树田野、溪流湖泊、虫鸟鱼蛙、农舍石墙……在这块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内,设计一栋或一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不超过1000平方米,不低于两层楼高的建筑,或居住,或工作,或学习,或体验,思考如何让建筑与自然生态与地景环境共生。在设计里表达建筑空间与场地与地形、树木、水土、气候等自然元素的互动,想象朝夕与四时节气的变换,水文与风向如何在贯穿建筑,阳光与遮阴如何在建筑里游移,建筑如何遮风避雨而同时吸纳吐气。 更重要的是,想象在一百年之后的人事更易, 建筑如何维系场所的自然地景,面对新人新事与环境永续和自然共生。 参考阅读: 评审委员会主任 评审委员 王维仁 李存东 童明 董功 张鹏举 李少云 李鸽 奖项设置 【作品提交】 提交方法: 截止日期: 参赛资格: 评审: 公布: 其他: 【执委会大赛秘书长】 【执委会联络委员】 【联系电话】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爱竞赛网仅作媒体支持。 我爱竞赛网赛事交流总群
1047989685
商业创业比赛交流群
657101644
设计广告比赛交流群
1135768415
科技IT类比赛交流群
933081808
学科技能比赛交流群
920904586
选秀歌唱比赛交流群
1058804361
兴趣爱好比赛交流群
1141364166
公益志愿者交流群
203460456
青年机遇信息交流群
950297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