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已将本竞赛纳入本校认可学科竞赛目录||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5...
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
校赛(初赛)时间:2022年5月—2022年9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中国人民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此背景下,“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应运而生。
大赛主题
坚定文化自信 增进国际理解
大赛宗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提出,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素质要求和应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能力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提出,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提出建设基础级别、提高级别和发展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旨在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文件精神,专注打造高校学生语言文化类一流竞赛平台,助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承办单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学术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合作单位:麦克米伦教育出版公司 圣智集团
(一)组织委员会
主任:李岩松
执行主任:查明建
副主任:孙玉 张红玲
(二)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孙有中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安然 蔡荣寿 曹进 陈新仁 程爱民 戴晓东 姜亚军 金立贤 李旭 刘正光 彭青龙 彭仁忠 宋莉 唐滢 王莉 许力生 颜静兰 杨跃 俞洪亮 曾艳钰 詹全旺 张红玲 张文霞 张喜华 张艳莉 Steve Kulich Don Snow
(三)组委会秘书处
秘书长:叶青
副秘书长:林放 徐君 王冬梅
联系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8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联系人:徐杭
联系方式:021-65262670;邮箱xuhang@sflep.com
大赛赛制
(一)组别设置
(1)全国赛设置2个组别:中国学生组、国际学生组;
(2)校赛和省赛的组别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校赛和省赛的组委会研究决定。
(二)参赛资格
(1)参赛学生须是全日制高等学校在读学生,年级、专业不限;
(2)省赛和全国赛均以团队形式参赛,由3名学生组成团队参赛,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每个团队Z多含1名英语专业学生;不允许跨校组队。每个团队Z多可指定3名指导教师。
(三)大赛分级
大赛分校赛(初赛)、省赛(复赛、决赛)、全国赛(决赛、总决赛)三级。
(四)赛程安排
校赛(初赛):2022年5—9月
省赛(复赛、决赛):2022年10-11月
全国赛(决赛、总决赛):2022年12月
(五)参赛语种
中国学生组的参赛语种为英语,参赛案例用英语撰写,允许使用少量说明性的汉语;国际学生组的参赛语种为汉语,参赛案例用汉语撰写,允许使用少量说明性的英语。
比赛方式
(一)校赛
组织方式:各参赛学校自行组织校赛,由学校教务部门或外语教学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比赛时间:确保在各省、市、自治区省级赛事开始之前完成,具体截止时间参照各省市大赛章程。
比赛环节:参赛学校依照省赛和全国赛比赛环节自主安排。
评委组成:评委人数不少于5人,且评委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由参赛院校依照省赛和全国赛章程自行拟定,确保规范、公平、公正。
奖项设置:各参赛院校根据参赛规模合理设置获奖等级和比例。根据好中选优的原则,Z终确定3名中国学生组队代表所在高校参加省赛。国际学生组队后,由分赛区组委会研究决定进行省赛或直接报送全国赛。
(二)省赛
举办省级赛事的各分赛区接受全国大赛组委会和秘书处的赛事指导。省级赛事如果在程序或结果等方面出现争议且不能在省级赛事组委会或评委组解决的,接受全国大赛组委会仲裁。
组织方式:省赛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按照省赛章程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组织实施。省赛章程必须参照全国赛章程制订。
赛事把关:各参赛团队指导教师负有对参赛案例及其展示分析等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把关的责任。
比赛时间:2022年12月1日前须完成省赛,并将入围全国赛的参赛团队名单和指导教师信息提交至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晋级名额:
1. 中国学生组:省赛参赛院校数40所以下(含40所)的赛区,决赛前2名获奖团队将参加全国决赛;省赛参赛院校数40所以上的赛区,决赛前3名获奖团队将参加全国决赛。
2.国际学生组:晋级全国决赛的名额原则上参照中国学生组执行,每个省级赛区Z多只能推荐2个国际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决赛。
比赛形式:省赛分复赛和决赛,复赛包括跨文化交际案例开发与展析、名言名句解读等环节。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境述评、讲述中国故事等环节。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各个比赛环节。建议省级复赛成绩前35%的团队进入省赛决赛,具体比例和名额依省赛章程而定。
评委组成:评委人数不少于7人,评委须具有高级职称。省赛评委会设评委会主席一名,省赛决赛至少保证一名评委专家来自外省市。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参照本章程,确保比赛的规范、公平、公正。比赛前应召开评委会议,对评分标准进行详细说明,确保大赛全国组委会制订的章程精神和规定得到贯彻,评分标准得到准确实施。为确保评分的科学性,省级赛事的复赛、决赛中,评委对前三个参赛队的表现不当场打分,而是在前三个队完成比赛之后进行评委合议,之后评委再行打分。
奖项设置:省赛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获得与团队相对应的指导教师奖。所有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将获得由大赛相应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
(三)全国赛
组织方式:全国赛由全国大赛组委会组织实施。
赛事把关:各学校参赛团队指导教师负有对全国赛参赛案例及其展示分析等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把关的责任。
比赛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
比赛时间:2022年12月
比赛形式:全国赛分决赛和总决赛,决赛包括跨文化交际案例开发与展析、名言名句解读等环节;全国赛决赛前十名进入总决赛,总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境述评、讲述中国故事等环节。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各个比赛环节。
评委组成:评委人数不少于9人,评委须具有高级职称。全国赛评委会设评委会主席一名。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参照本章程,确保比赛的规范、公平、公正。比赛前应召开评委会议,对评分标准进行详细说明,确保大赛全国组委会制订的章程精神和规定得到贯彻,确保评分标准得到准确实施。为确保评分的科学性,全国赛的决赛和总决赛中,评委对前三个参赛队的表现不当场打分,而是在前三个队完成比赛之后进行评委合议,之后评委再行打分。
奖项设置:总决赛设冠、亚、季军各1名、一等奖7名,进入决赛但未进入总决赛的团队获得二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获得与团队奖项相对应的指导教师奖。
比赛环节
1、省复赛/全国决赛:
(一)案例开发与展析
1. 案例开发:参赛团队从多元文化生活、公共外交、商务沟通三个主题中选取一个主题,根据团队成员自身的经历、观察或阅读,自主开发与主题相关、具有原创性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不得直接照搬、模仿影视作品。
2. 案例展示:参赛团队成员现场展示案例,形式自选(短剧表演、访谈等)。
3. 案例分析:参赛团队运用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案例中的跨文化现象和交际策略等进行分析。
4. 回答评委提问:评委针对参赛团队的案例展示分析内容提问,由一名团队成员回答。
5. 时间要求:案例展析总时间为10分钟,Z低不少于8分钟。回答评委提问的时间为2分钟。
(二)名言名句解读
组委会提供一则跨文化相关的名言名句,由一名团队成员进行解读,时间为3分钟,含思考准备20秒。
2、省决赛/全国总决赛:
(三)知识问答
知识问答环节涉及中国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
每个参赛团队回答6道题,由一名团队成员答题,每题0.5分,满分3分,当场记分,时间为3分钟。
(四)情境述评
1. 组委会将提供跨文化相关视频材料。参赛团队上场比赛前抽取视频,进入备赛室准备30分钟。
2. 团队成员集体上场,对视频内容进行跨文化解读和分析。时间为8分钟,Z低不少于6分钟。
3. 评委针对参赛团队述评内容提问,由一名团队成员回答,时间为2分钟。
(五)讲述中国故事
参赛团队根据组委会提供的与中国相关的情景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一名团队成员回答,时间为3分钟,含思考准备20秒。
在以上省赛、全国赛的比赛流程中,针对评委提问、名言名句解读、知识问答的单人展示环节,各赛队成员需合理分工,由不同学生分别承担,不得由同一名学生承担所有单人任务。
评审规则
大赛考查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和跨文化语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跨文化相关知识、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情感态度和跨文化行为技能等四个方面。
(一)评分依据
1. 三个维度
(1)内容维度:跨文化交际案例的深度和广度、真实性和原创性,跨文化交际概念和理论运用的准确性和深入性;
(2)效用维度:跨文化分析是否贴切恰当,提出的建议是否合理有效;
(3)呈现维度:展示案例和回答问题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包括现场展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应变能力。
2. 五个视角
(1)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即是否能够发现文化差异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问题;
(2)是否具有跨文化情感态度,即对异文化是否持开放、尊重、理解、欣赏的态度;
(3)是否掌握并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理论;
(4)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是否表现出善于观察、倾听、表达、反思等能力;
(5)是否具有创新思维。
(二)评分标准
1. 省赛复赛/全国决赛环节
2. 省赛决赛/全国总决赛环节
(三)计分方式
1. 省赛分值:复赛满分为100分,决赛满分为100分。总成绩计算公式为:复赛成绩40%+决赛成绩60% 。
2. 全国赛分值:决赛满分为100分,总决赛满分为100分。总成绩计算公式为:决赛成绩40%+总决赛成绩60% 。
总决赛奖项
(一)中国学生组
冠 军 总决赛第1名团队
亚 军 总决赛第2名团队
季 军 总决赛第3名团队
一等奖 总决赛第4至10名团队
二等奖 进入全国赛决赛但未进入总决赛的团队
单项奖
团队奖:
Z佳案例奖(针对案例展析环节)
Z佳合作奖(针对情景述评环节)
个人奖:
Z佳思辨奖(针对名言名句环节)
Z佳叙事奖(针对讲述中国故事环节)
Z佳人气奖(网络投票产生)
(二)国际学生组
冠 军 总决赛第1名团队
亚 军 总决赛第2名团队
季 军 总决赛第3名团队
一等奖 总决赛第4至10名团队
二等奖 进入全国赛决赛但未进入总决赛的团队
单项奖
团队奖:友谊之桥奖、文化使者奖、未来中国通奖
奖项设置可能根据Z终参赛队伍数量调整。
(三)指导教师
冠军指导教师 冠军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
亚军指导教师 亚军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
季军指导教师 季军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一等奖 一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二等奖 二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
(四)奖励方式
所有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获得由全国大赛组委会和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
冠军、亚军、季军和一等奖获奖学生获得参加WE Summer Camp上外跨文化夏令营入场券。
冠军获奖学生团队将获得WE Learn奖学金10000元
亚军获奖学生团队将获得WE Learn奖学金8000元
季军获奖学生团队将获得WE Learn奖学金6000元
一等奖获奖学生团队将获得WE Learn奖学金5000元
二等奖获奖学生团队将获得WE Learn奖学金3000元
冠、亚、季军指导教师将获赠3门WE Develop跨文化研修课程
一等奖指导教师将获赠2门WE Develop跨文化研修课程
二等奖指导教师将获赠1门WE Develop跨文化研修课程
全国大赛组委会保留对本章程的修改权与Z终解释权。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爱竞赛网仅作媒体支持。 报名联系方式: 组织方式:各参赛学校自行组织校赛,由学校教务部门或外语教学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我爱竞赛网赛事交流总群
1032694425
商业创业比赛交流群
744472955
设计广告比赛交流群
1134170172
科技IT类比赛交流群
815736525
学科技能比赛交流群
1002482610
选秀歌唱比赛交流群
1058804361
兴趣爱好比赛交流群
1141364166
公益志愿者交流群
862133848
青年机遇信息交流群
80906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