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报名通知】2025年全国大学生数字技能应用大赛“互联...
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
学生参赛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9月15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打造文科实践育人平台,深化文科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文科实战型人才培养,提高文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拟举办“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
一、大赛主题
融创赋能 实践致新
二、大赛目标
“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是面向在校大学生举办的校园赛事,旨在强化文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引导文科专业学生以大赛为平台开展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的实践创新活动,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新思想、新技术等内容在各学科专业中真正落地,产出一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文艺作品、应用产品等高质量实践创新成果,提高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涌现一批实战型高素质文科人才,推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实质性“脱虚向实”,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更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文科培根铸魂价值功能,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更实战。坚持实践导向,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项目探索和赛事锻炼,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国家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实战型文科人才。
——更融合。深化跨界融合,突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产教科教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建立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推动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产教的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更创新。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推动项目式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以项目为牵引的实践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更智能。推动数智赋能,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运用新兴技术赋能人文社科新发展,研究数字技术伦理性、思想性、智慧性等人文相关新问题,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数字时代文科创新人才。
三、大赛内容
大赛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参赛团队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结合专业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实践创新活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详见附件1)
四、参赛要求
1.参赛团队要坚持问题导向,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扎根社会基层、直面真实场景的过程中,以专业视角剖析社会问题、解决现实难题,推动学科专业知识在真实问题中的运用,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
2.本次大赛面向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大赛参赛形式为团队赛,每支参赛团队由3-15名学生和1-3名指导教师组成,其中团队负责人1名(须为文科专业本科生),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组队。研究生人数不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每人限负责一个团队,但可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他团队报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2支参赛团队。
3.参赛团队只能选择1个符合要求的组别报名参赛,报名时以参赛团队负责人学籍所在学校作为参赛单位。已获首届大赛决赛金奖、银奖的项目,如内容基本相同并无特别创新进展,不得重复参赛。已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及以上的项目,不得参赛。
4.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创性,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各高校要对参赛项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五、参赛形式
参赛项目均须提交《参赛项目报告》(详见附件2)及《参赛项目汇报材料》。视项目情况可酌情提交有关支撑材料。其中《参赛项目报告》将作为评审的主要依据。《参赛项目汇报材料》须由参赛团队独立完成并真实反映团队亲身实践过程,采用PPT、PDF等可用于汇报展示的形式。有关支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调研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报道等反映项目实践过程及成果的材料。
六、大赛赛制
本届大赛采用初赛、决赛两级赛制。初赛由各高校组织。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省内赛事进行统筹安排。决赛由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初赛、决赛均设置网评赛、现场赛两个环节。项目在各赛段各环节的成绩独立计算,不累计。
七、评审规则
大赛评审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大赛评审坚持实践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考察学生能否结合专业学习真正深入一线开展实践(包括实践时长、形式、规模、频次等方面),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审指标详见附件3)
大赛评委以高校专业教育领域专家为主,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实务专家参与。
各比赛环节的相关评审资料须留档备查。
八、奖项设置及晋级名额初赛
设置金、银、铜奖,获奖比例原则上为本校参赛项目数的5%、15%、25%。学校也可自行设置获奖比例,自行颁发初赛获奖证书。各校按照本校审核通过项目数的10%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每所高校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最多不超过8个。决赛
大赛设置金奖(含冠军1名,亚军1名,季军1名)、银奖、铜奖、优秀奖,获奖比例视情况确定。其他
大赛设优秀组织奖,表彰在大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由大赛组委会评定。
九、组织架构
(一)本届大赛由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承办。
(二)大赛设置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大赛定位及发展方向,并对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研究审议。
(三)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大赛的组织与实施等工作。大赛组委会下设秘书处。
(四)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大赛的学术指导及评审等工作。
(五)大赛设立监督委员会,负责对评审过程、评审纪律等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六)参赛高校需参照大赛组织架构,成立本校组委会等相关机构,统筹赛事组织与实施工作。
十、赛程安排
参赛报名(7月-9月) 参赛高校发送《大赛管理员信息表》,组委会将通过邮箱发送高校管理员系统账号申请链接。参赛团队通过大赛系统(网址:https://xwk.sdu.edu.cn/)注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8月1日,报名截止时间由各校自行决定,但不得晚于9月15日。各高校需在9月15日前完成对参赛对象及参赛项目的资格审核。报名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根据资格审核结果分配各高校晋级决赛名额。 初赛(7月-10月) 初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各校登录大赛平台对报名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审核,并安排组织初赛,在10月15日前完成晋级决赛的项目推荐工作(推荐项目应有名次排序,供决赛参考)。 初赛依托大赛系统进行报名、评审等工作,校级管理用户使用大赛组委会统一分配的账号进行登录。 决赛(11月) 决赛由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决赛分为网评赛和现场赛,现场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 网评赛阶段组织评审专家对所有晋级决赛项目进行网评,以《实践创新项目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汇报材料、支撑材料,对项目进行评定(评审指标见附件3)。根据网评结果,遴选一定比例的项目晋级现场赛。现场赛阶段组织参赛团队使用汇报材料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评审专家综合展示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定,决出大赛奖项。
赛程时间表注:具体时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通知。
十一、工作要求
1.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广泛发动,鼓励各学科专业围绕理论与实践问题设置引导题目,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组队进行实践创新,做好学生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立项和竞赛准备工作。
2.各高校要加强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赛,重点加强对学生赛事选题、实践过程的指导,邀请实务界、业界导师共同开设相应课程、讲座等,做好学生参赛指导,并为指导教师计算相应工作量。
3.各高校要及时做好总结推广,将学生参与竞赛作为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大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凝练形成各学科专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4.各高校要严格把关,指定专人负责赛事组织及资格审核等工作。为保证大赛公平性,大赛组委会将对所有报名项目进行抽查。
请各高校最晚于8月31日前将《大赛管理员信息表》(见附件4)的Word版和加盖公章的PDF版发至大赛组委会邮箱(xwkds2025@163.com),组委会将尽快邮件反馈各校管理员账号注册链接。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西安交通大学 张老师,029-82668311
山东大学 张老师,0531-88362258
大赛邮箱:xwkds2025@163.com
附件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爱竞赛网仅作媒体支持。 请仔细看正文,正文里有报名办法,或者报名官网。
我爱竞赛网赛事交流总群
976709404
商业创业比赛交流群
786107693
设计广告比赛交流群
748818880
科技IT类比赛交流群
456859061
学科技能比赛交流群
836459941
选秀歌唱比赛交流群
1049929162
兴趣爱好比赛交流群
1051028728
公益志愿者交流群
994935937
青年机遇信息交流群
975221514
|